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700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能等方面均衡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适应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与现代化工和国际化工高级人才需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事业心、良好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理念,能在现代化工及相关行业中从事设计开发、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获得者还应具备以下素质及能力: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具备扎实宽广的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外语写作与交流能力;
4.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相关测试技术,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创造性科学研究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一级学科是一门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各类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的应用技术学科;融合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工程学科。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以2006年设立的应用化学硕士点为基础,在2005年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本学科涵盖如下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及生物化学,其中侧重于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及工业催化。近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如下的研究方向:
1.现代传质理论与新型分离技术
2.给水处理与节水技术
3.火力发电厂化学与核电站化学
4.煤炭资源的化学转化与清洁利用
5.化工过程的复杂体系与材料
6.反应器工程
7.催化材料与新技术
8.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实行导师负责制,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培养。充分发挥导师、学术群体指导研究生的作用。可跨学科专业或与有关研究单位、企业联合培养。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硕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有关人员协助指导。采用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学分数为: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课程体系框架如下:
1.学位课(不少于 21 学分),其中:
公共课:6学分。
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不少于二门课程,4学分。
学科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至少选修6-8学分。
学科专业课:按一级学科设置,至少选修4-6学分。
可将学科基础课与学科专业课统筹设置,要求两项之和不少于11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学位课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位课应全部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2.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6学分),其中:
(1)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1学分
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研究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结合本学科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内容,以若干个教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的方式安排专题课程。每年4月份在修订下一学年开课目录时,院系需确定专题课程的课程内容、授课形式、时间、任课教师等。专题课程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完成。
(2)实践环节:1学分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专业生产实践、教学实践、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创新创业等。在第二、第三学期院系及导师应安排研究生参加实践,如讲授大学本科课程的部分章节,参与指导课程设计、实习、实验、辅导答疑、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或结合科研课题到生产单位参加调研和项目研发等实践工作,总工作量应达到80学时或10个工作日。
(3)学术活动:1学分,要求硕士生至少参加6次学术报告;
(4)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5)论文中期检查:1学分。
3.非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可选修其他学科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目录上的课程,使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态,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全面考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硕士开题由学院统一组织。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会一般要求在第三学期前十周完成,2年毕业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求在第三学期前二周完成,开题时间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学年。
2.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四学期末完成,2年毕业的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要求在第四学期的前三周内完成。按专业方向组织考核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论文完成的可能性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3.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一般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1)以第一作者身份(如果是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撰写一篇及以上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
(2)获学校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一项,本人排名在前5名。
(3)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成果(署名华北电力大学)获得省部级三等及以上奖励一项,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一项。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在学期间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其署名单位必须是华北电力大学。
4.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见《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5.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应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论文工作应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硕士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训练。硕士生应按照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硕士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必须达到本学科对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有关规定》、《华北电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相关规定执行。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 |
公共课 (6学分) |
第一外国语 |
84 |
3 |
考试 |
1,2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考试 |
1 |
|
|
|
|
|
|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考试 |
1 |
|
|
理论基础课 (不少于4学分) |
近代物理导论 |
32 |
2 |
考试 |
1 |
|
|
|
|
|
|
|
|
|
数理方程 |
48 |
3 |
考试 |
1 |
|
|
|
|
|
|
|
|
数值分析 |
48 |
3 |
考试 |
1 |
|
|
|
|
|
|
|
|
|
矩阵论 |
48 |
3 |
考试 |
1 |
|
|
学科基础课 (6-8学分) |
高等无机化学 |
32 |
2 |
考试 |
1 |
|
|
|
|
|
|
|
|
|
高等化工热力学 |
32 |
2 |
考试 |
1 |
|
|
|
|
|
|
|
|
传递过程原理 |
32 |
2 |
考试 |
1 |
|
|
|
|
|
|
|
|
|
化学反应工程 |
32 |
2 |
考试 |
1 |
|
|
|
|
|
|
|
|
|
有机合成工艺 |
32 |
2 |
考查 |
1 |
|
|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2 |
考试 |
2 |
|
|
|
|
|
|
|
|
|
催化技术与理论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化工过程模拟及计算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32 |
2 |
考试 |
2 |
|
|
|
|
|
|
|
|
|
现代传质分离技术 |
32 |
2 |
考查 |
2 |
学科基础 |
|
生物化学工程 |
32 |
2 |
考查 |
2 |
课与学科 |
|
学科专业课 (4-6学分) |
专业英语 |
16 |
1 |
考试 |
2 |
专业课两 |
|
|
|
|
|
|
项之和不 |
|
腐蚀原理与控制技术 |
32 |
2 |
考试 |
1 |
|
|
|
|
|
|
少于 11 |
|
给水处理原理与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
|
|
|
|
学分 |
|
燃料电池与太阳能电池 |
16 |
1 |
考查 |
2 |
|
|
|
|
|
|
|
|
煤炭化学基础与转化技术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膜分离原理与技术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火力发电厂水汽系统化学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金属腐蚀试验方法 |
32 |
2 |
考查 |
1 |
|
|
|
|
|
|
|
|
|
计算化学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材料化学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纳米化学前沿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反应堆水化学 |
32 |
2 |
考查 |
2 |
|
|
|
|
|
|
|
|
|
计算流体力学 |
32 |
2 |
考试 |
2 |
|
|
非学位课 |
(6学分) 必修课程与 必修环节 |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
|
1 |
考查 |
1 |
|
|
|
|
|
|
|
|
|
专题课程/seminar 课程 |
|
1 |
考查 |
2 |
|
|
|
|
|
|
|
|
|
实践环节(实验、实践) |
|
1 |
考查 |
答辩前 |
|
|
|
|
|
|
|
|
|
学术活动(报告、讲座 6 次) |
|
1 |
考查 |
答辩前 |
|
|
|
|
|
|
|
|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
1 |
考查 |
3 |
|
|
|
|
|
|
|
|
|
论文中期检查 |
|
1 |
考查 |
4 |
|
|
选修课 |
科技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
16 |
1 |
考查 |
1 |
|
|
|
|
|
|
|
|
|
可选修其它学科专业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目录”上课程 |
|
|
补修课 |
无机化学A |
64 |
|
|
1 |
|
|
|
|
|
|
|
|
|
分析化学 A |
80 |
|
|
2 |
|
|
|
|
|
|
|
|
|
热电厂给水处理 |
56 |
|
|
2 |
|
|
|
|
|
|
|
|
|
金属腐蚀与防护 |
56 |
|
|
2 |
|
|
|
|
|
|
|
|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3000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培养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研究型、学术型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基础扎实、工作素质全面、具有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掌握所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术开发、管理咨询等工作的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较好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国际科技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基本的外文写作和口语沟通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5.具有较好人文和职业素养,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学科简介: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涵盖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2个二级学科,是基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新兴学科,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学科,其中,环境科学专业涉及环境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研究环境演化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与方法。环境工程专业则涉及环境领域里的工程和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各环境介质(水、土、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防治等。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能源电力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大气污染与控制
2.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
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4.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
5.能源环境化学
6.环境污染生态与修复
7.环境规划与管理
8. 物理性污染控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实行导师负责制,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培养。充分发挥导师、学术群体指导研究生的作用。可跨学科专业或与有关研究单位(部门)、企业联合培养。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硕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有关人员协助指导。采用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对于2年制培养的全日制硕士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申请条件
凡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2年毕业:
1)经导师推荐。
2)学习成绩排名必须位于学生所在专业前 25%(按平均学分计)。申请者必须在第三学期第2周之前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提交书面申请,经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审查通过,由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批确认2年学制研究生资格。
2.中期考核
院学位分委员会委托成立考核委员会在第四学期第2周之前对2年学制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研究生论文初稿进行评审。考核委员会根据论文工作完成的具体情况做出是否终止其2年毕业申请的决定。凡不满足以下条件者且中期考核认定为不合格,自动转为3学制:以第一作者身份(如果是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在本专业权威性刊物上发表1篇及以上SCI收录论文且与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如果论文未出版,需提供论文正式录用通知。
3.论文答辩
1)2年学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采用盲评形式;
2)2年学制学生必须在第四学期 6 月份完成毕业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对其进行公开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包括该研究生的导师。
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学分数为: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课程体系框架如下:
1.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其中:
公共课:7学分。
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不少于二门课程,4学分。
学科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至少选修8学分。
学科专业课:按一级学科设置,至少选修7学分。
可将学科基础课与学科专业课统筹设置,要求两项之和不少于15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学分外,学位课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
2.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
(1)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1学分
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研究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结合本学科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内容,以若干个教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的方式安排专题课程。每年4月份在修订下一学年开课目录时,院系需确定专题课程的课程内容、授课形式、时间、任课教师等。专题课程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完成。
(2)实践环节:1学分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专业生产实践以及教学实践等。在第二、第三学期院系及导师应安排研究生参加实践,如讲授大学本科课程的部分章节,参与指导课程设计、实习、实验、辅导答疑、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或结合科研课题到生产单位参加调研和项目研发等实践工作,总工作量应达到80学时或10个工作日。
(3)学术活动:1学分
要求硕士生至少参加6次学术报告;
(4)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5)论文中期检查:1学分。
3.非学位选修课:
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可选修其他学科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目录上的课程,使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对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补修课一般不得少于2门。对跨门类、学科专业考取的研究生,是否需补修相关课程由导师确定。具体要求参见课程设置附表。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一)制定培养计划
导师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和要求,针对所指导研究生的具体情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出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提交教研室(研究室)审核,系(所)领导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计划执行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系及研究生院备案。
(二)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选题应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一定意义,内容充实,优先选用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力争能解决较为重要的工程实际和技术理论问题。
2.硕士生必须在第三学期前十周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应不少于5000字(不含图表),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的基本构思,研究方法,计划进度,预期目标及成果,主要参考资料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在3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开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由以硕士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审查小组评审。开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做选题报告。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学院备案。开题报告通过者给予1学分。
(三)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第四学期前三周内进行论文阶段中期检查,按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论文完成的可能性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论文中期检查通过者给予1学分。
(四)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6次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后,学生须根据学术活动内容写出不少于500字的小结。学术活动完成并通过者给予1学分。
(五)实践环节
硕士生学习期间必须完成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专业生产实践以及教学实践等。在第二、第三学期各院系及导师应安排研究生参加实践,如讲授大学本科课程的部分章节,参与指导课程设计、实习、实验、辅导答疑、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或结合科研课题到生产单位参加调研和项目研发等实践工作,总工作量应达到80学时或10个工作日。实践环节完成后必须填写实践环节考核成绩报告单。
(六)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论文答辩前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以第一作者身份(如果是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撰写1篇SCI/EI收录论文,或2篇及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且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如果论文未出版,需提供论文正式录用通知),或两篇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论文(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2.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大型课外科技作品或学术竞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一项。
3.在省(市)级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二等奖1项。
4.获学校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项,本人排名在前3名。
5.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成果(署名华北电力大学)获得省部级三等及以上奖励1项,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项。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在学期间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其署名第一单位必须是华北电力大学。在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有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并且该项目的主要内容作为其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对硕士生本人,在获奖、鉴定或发明专利成果的署名单位上不作硬性要求,但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合作方必须在科研成果中有所体现,也应当作为署名单位之一。凡不符合上述要求,在学位申请时将一律不予考虑,仅作为参考。
(七)学位论文及答辩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2.硕士研究生应按照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同行专家评审及论文答辩。
3.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4.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论文工作应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硕士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训练。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5.硕士生在学期间,需根据学校对硕士生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和所在学科的有关规定,达到要求,方可要求审议学位。
附表: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 |
公共必修课 (6学分) |
第一外国语 |
84 |
3 |
考试 |
1,2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考试 |
1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考试 |
1 |
|
基础理论课 (不少于2门课4学分) |
矩阵论 |
48 |
3 |
考试 |
1 |
|
|
数值分析 |
48 |
2 |
考试 |
1 |
模糊数学 |
32 |
2 |
考试 |
1 |
应用数理统计 |
48 |
3 |
考试 |
1 |
数学物理方法 |
32 |
2 |
考试 |
1 |
学科基础课 (不少于8学分) |
环境污染化学与物理 |
32 |
2 |
考试 |
2 |
|
高等无机化学 |
32 |
2 |
考试 |
1 |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 |
24 |
1.5 |
考试 |
1 |
高等环境工程 |
32 |
2 |
考试 |
1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32 |
2 |
考试 |
2 |
高等环境化学 |
48 |
3 |
考查 |
1 |
环境材料学 |
48 |
3 |
考试 |
2 |
高等分析化学 |
48 |
3 |
考试 |
1 |
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控制理论 |
32 |
2 |
考试 |
1 |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 |
32 |
2 |
考试 |
1 |
学科专业课 (不少于7学分) |
专业英语 |
16 |
1 |
考试 |
2 |
|
|
烟气脱硫脱硝理论与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电除尘理论与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废水处理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 |
32 |
2 |
考试 |
2 |
|
气溶胶力学 |
32 |
2 |
考试 |
2 |
|
环境分析化学 |
32 |
2 |
考试 |
2 |
|
环境系统分析 |
32 |
2 |
考试 |
2 |
|
现代生态学 |
32 |
2 |
考试 |
2 |
|
大气环境学 |
32 |
2 |
考试 |
2 |
|
水资源与水环境 |
32 |
2 |
考试 |
2 |
|
污染控制化学 |
32 |
2 |
考试 |
2 |
|
工程噪声控制理论和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现代环境监测 |
32 |
2 |
考试 |
1 |
|
流域综合管理 |
24 |
1.5 |
考试 |
2 |
|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 |
24 |
1.5 |
考试 |
2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
24 |
1.5 |
考试 |
2 |
|
环境规划学 |
32 |
2 |
考试 |
2 |
|
环境生物技术 |
24 |
1.5 |
考试 |
2 |
|
生态水文学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
24 |
1.5 |
考试 |
1 |
|
纳米化学前沿 |
32 |
2 |
考试 |
1 |
|
煤化工概论 |
32 |
2 |
考试 |
1 |
|
计算化学基础 |
32 |
2 |
考试 |
2 |
|
环境化学前沿与进展 |
32 |
2 |
考试 |
2 |
|
非学位课 |
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6分) |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
|
1 |
考查 |
|
|
|
专题课程/seminar |
16 |
1 |
考查 |
2 |
|
实践环节(实验、实践) |
|
1 |
考查 |
|
|
论文中期检查 |
|
1 |
考查 |
|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
1 |
考查 |
|
|
学术活动(报告、讲座6次) |
|
1 |
考查 |
|
|
选修课 |
科技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
|
1 |
考查 |
2 |
|
|
锅炉燃烧理论与污染物排放 |
32 |
2 |
考查 |
2 |
|
高等环境流体力学 |
32 |
2 |
考查 |
2 |
|
粉体气力输送原理 |
32 |
2 |
考查 |
2 |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2 |
考查 |
2 |
|
金属腐蚀试验方法 |
32 |
2 |
考查 |
2 |
|
腐蚀原理与控制技术 |
32 |
2 |
考查 |
1 |
|
环境工程化学 |
48 |
2 |
考查 |
2 |
|
过滤式除尘技术 |
32 |
2 |
考查 |
2 |
|
能源的清洁利用与低碳技术 |
32 |
2 |
考查 |
2 |
|
环境电化学 |
32 |
2 |
考查 |
2 |
|
|
|
催化理论与技术 |
32 |
2 |
考查 |
2 |
|
|
环境毒理学 |
32 |
2 |
考查 |
2 |
|
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 |
24 |
1.5 |
考查 |
2 |
|
污染物环境行为与分析 |
32 |
2 |
考查 |
2 |
|
膜分离技术与应用 |
32 |
2 |
考查 |
2 |
|
环境工程功能材料及应用 |
32 |
2 |
考查 |
2 |
|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 |
32 |
2 |
考查 |
1 |
|
环境数据分析软件应用 |
32 |
2 |
考查 |
1 |
|
选修课门数及课程根据招生规模及社会需求设置 |
|
补修课 |
无机化学B |
64 |
|
|
|
|
|
环境学导论 |
32 |
|
|
|
|
环境化学 |
56 |
|
|
|
|
环境工程学 |
64 |
|
|
|
|
环境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29 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一、 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环境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培养掌握环境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领域中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能够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解决生产一线实际技术需求,推进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良好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开发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了解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3. 掌握所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4. 在环境工程领域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以及解决其他相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5.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环境工程领域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
二、 专业方向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市政工程、化学工程能源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工程学科。以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相关的环境问题为对象,根据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情况,利用有关基础学科的原理、方法和工程技术实施具体的规划、管理和工程措施,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质量改善,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本科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主要面向能源(电力)企业、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与技术
2.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水处理技术
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及技术
4.环境规划与管理
5.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与技术
6.环境污染监测与修复技术
7.能源环境与材料
三、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的培养方式,三个环节可以交叉进行。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提出修改者,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核批准。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3.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全脱产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一年内修完全部课程教学学分。
专业实践原则上应进入学校和学院建设的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开展实践,也可结合导师在研项目,开展针对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研发工作,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1年。
4.论文答辩
1)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采用盲评形式。
2)由院(系)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对其进行公开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原则上不包括该研究生的导师。
四、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公共课程、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技术专题类课程、职业素质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
对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两门及以上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对跨门类、学科专业考取的研究生,是否需补修相关课程由导师确定。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 专业实践要求
(一)方式:
1.进入学校和学院建设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践;
2.进入导师指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
3.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与企事业单位协商参与解决有关工程技术问题,或进行现场测试、调研等,在答辩前累计半年或一年。
(二)要求:
1.对于按方式1、2完成专业实践环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统一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有关条例的要求进行管理;
2.按方式3完成专业实践环节的研究生,必须完成两篇(半年期)或四篇(1年期)工作报告并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或公开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经导师和院系主管领导审查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3.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
六、 学位论文要求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要求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较完整、相对独立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2)工程硕士生在第三学期前十周内作选题报告,同时向研究生院提交不少于5000字(不含图表)的详细报告。选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的基本构思,研究方法,计划进度,与其目标及成果,主要参考资料等,选题报告中引用文献应不少于30篇,其中引用外文文献应不少于10篇。若学位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动,应重做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研究生院备案。开题报告通过者给予1学分。
2.论文中期检查要求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第五学期前三周内进行论文阶段中期检查,按专业方向组织考核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论文完成的可能性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论文中期检查通过者给予1学分。
3.学位论文内容要求
1)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2)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同行专家评审及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反映,必须由工程硕士学位攻读者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并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4)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论文工作应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硕士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4.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论文答辩前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成果(署名华北电力大学)获得省部级三等及以上奖励1项,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或实审)1项,或作为主研人完成的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及以上鉴定1项。
2)以第一作者身份(如果是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撰写1篇学科一级学报或EI核心收录或SCI收录论文,或2篇及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中文核心级别学术论文,且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
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在学期间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其署名第一单位必须是华北电力大学。在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有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并且该项目的主要内容作为其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对硕士生本人,在获奖、鉴定或发明专利成果的署名单位上不作硬性要求,但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合作方必须在科研成果中有所体现,也应当作为署名单位之一。
5.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申请
论文答辩须在校内完成,论文评价标准主要考虑其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申请的具体要求按《华北电力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有关规定》和《华北电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附表: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位课 |
(8学分) 公共课 |
第一外国语 |
64 |
4 |
考试 |
1,2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考试 |
1 |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考试 |
1 |
|
|
工程伦理 |
16 |
1 |
考试 |
1 |
|
|
(4学分) 基础理论课 |
工程数学基础 |
64 |
4 |
考试 |
1 |
|
|
(不少于8学分) 专业基础类课程 |
高等环境工程 |
32 |
2 |
考试 |
1 |
|
高等环境化学 |
48 |
3 |
考试 |
1 |
|
电除尘理论与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废水处理工程 |
32 |
2 |
考试 |
2 |
|
烟气脱硫脱硝理论与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控制理论 |
32 |
2 |
考试 |
2 |
|
计算化学方法 |
32 |
2 |
考试 |
2 |
|
环境纳米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不少于4学分) 技术专题类课程 |
环境工程典型案例分析 |
16 |
1 |
考试 |
2 |
|
|
燃煤环境污染控制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环境不确定性优化研究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工程领域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污染物分析方法与技术 |
16 |
1 |
考试 |
2 |
|
|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可在学校其他专业领域的技术专题课程目录中任选 |
|
(不少于1学分) 职业素质课 |
工程项目管理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管理与沟通 |
16 |
1 |
考试 |
2 |
|
|
知识产权及电力相关法律知识 |
16 |
1 |
考试 |
2 |
|
|
财务报表分析 |
16 |
1 |
考试 |
1 |
|
|
科技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
16 |
1 |
考试 |
1 |
|
|
环境类职业资格认证导引 |
16 |
1 |
考试 |
2 |
|
|
非学位课 |
必修环节 |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
|
1 |
考查 |
|
|
|
专业实践 |
|
2/4 |
考查 |
|
|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
1 |
考查 |
|
|
|
论文中期检查 |
|
1 |
考查 |
|
|
|
选修课 |
可在学校研究生开课目录中任意选,使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
|
补修课 |
无机化学 |
64 |
|
|
|
|
|
环境学导论 |
48 |
|
|
|
|
|
环境化学 |
56 |
|
|
|
|
|
环境工程学 |
64 |
|
|
|
|
|
|
|
|
|
|
|
|
|
|
|
|
|
|
|
环境工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29 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一、 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培养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能够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良好职业素养、适应环境工程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熟悉环境工程行业与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前沿,理论基础扎实。
3. 工作素质全面、具有较好的专业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4. 掌握所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咨询等工作的能力。
5.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环境工程领域国际科技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基本的外文写作和口语沟通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二、 专业方向
环境工程专业是基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新兴学科,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学科,涉及环境领域里的工程和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各环境介质(水、土、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防治等。本专业经过多年发展,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能源电力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大气污染与控制
2.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
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4. 环境污染监测与修复技术
5. 环境规划与管理
6. 土壤污染与修复
7. 物理学污染与控制
三、 培养方式
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的培养方式,三部分内容可以交叉进行。采用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增强从事职业技术的工作能力,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学制、学习年限与学习方式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3-5年;一般采取周末或集中学习的方式,可适当通过产学研统筹的方式进行。
五、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公共课程、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技术专题类课程、职业素质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具体要求如下:
(1)公共课(7学分),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外国语 (3学分)
自然辩证法 (1学分)
工程伦理 (1学分)
(2)基础理论类课程 (4学分)
(3)专业基础类课程 (不少于8学分)
(4)技术专题类课程 (不少于4学分)
(5)职业素质课程 (不少于1学分)
(6)必修环节(不少于5学分),其中: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1学分,考查)
专业实践 (2学分,考查)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学分,考查)
论文中期检查 (1学分,考查)
(7)其它选修课(满足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学士阶段非本专业的硕士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本专业学士阶段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具体要求参见课程设置附表。
六、 专业实践要求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环境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可结合工作实际、参与的课题等开展形式灵活的专业实践,总工作量应达到半年以上。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
七、 学位论文要求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态,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结合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应用型课题,力争能解决较为重要的工程实际和技术理论问题。
硕士生必须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应不少于5000字(不含图表),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的基本构思,研究方法,计划进度,预期目标及成果,主要参考资料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
开题报告在环境工程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由以硕士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审查小组评审。开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做选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者给予1学分。
2.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在第五学期前三周内进行论文阶段中期检查,在环境工程学科内组织考核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论文完成的可能性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论文中期检查通过者给予1学分。
3.学位论文要求
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论文工作应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其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要能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
(1)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一研究或工程技术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2)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实践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4)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5)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数据分析报告、工程/项目管理等形式。验收标准应满足《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教指委[2011]11号)中各项指标的要求。
(6)研究生应按照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同行专家评审及论文答辩。
(7)学位授予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4.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论文答辩前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以第一作者身份(如果是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撰写1篇学术论文,且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
2)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成果(署名华北电力大学)获得省部级三等及以上奖励1项,或获得专利授权1项,或作为主研人完成的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及以上鉴定1项。
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在学期间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其署名第一单位必须是华北电力大学。在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有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并且该项目的主要内容作为其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对硕士生本人,在获奖、鉴定或发明专利成果的署名单位上不作硬性要求,但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合作方必须在科研成果中有所体现,也应当作为署名单位之一。
5.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申请
论文答辩须在校内完成,论文评价标准主要考虑其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申请的具体要求按《华北电力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有关规定》和《华北电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附表: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位课 |
(7学分) 公共课 |
第一外国语 |
48 |
3 |
考试 |
1,2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考试 |
1 |
|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考试 |
1 |
|
|
工程伦理 |
16 |
1 |
考试 |
1 |
|
|
(4学分) 基础理论课 |
工程数学基础 |
64 |
4 |
考试 |
1 |
|
|
(不少于8学分) 专业基础类课程 |
高等环境工程 |
32 |
2 |
考试 |
1 |
|
高等环境化学 |
48 |
3 |
考试 |
1 |
|
电除尘理论与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废水处理工程 |
32 |
2 |
考试 |
2 |
|
烟气脱硫脱硝理论与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控制理论 |
32 |
2 |
考试 |
2 |
|
计算化学方法 |
32 |
2 |
考试 |
2 |
|
环境纳米技术 |
32 |
2 |
考试 |
2 |
|
(不少于4学分) 技术专题类课程 |
环境工程典型案例分析 |
16 |
1 |
考试 |
2 |
|
|
燃煤环境污染控制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环境不确定性优化研究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工程 |
16 |
1 |
考试 |
2 |
|
|
污染物分析方法与技术 |
16 |
1 |
考试 |
2 |
|
|
可在学校其他专业领域的技术专题课程目录中任选 |
|
(不少于1学分) 职业素质课 |
工程项目管理案例 |
16 |
1 |
考试 |
2 |
|
|
管理与沟通 |
16 |
1 |
考试 |
2 |
|
|
知识产权及电力相关法律知识 |
16 |
1 |
考试 |
2 |
|
|
工程案例 |
16 |
1 |
考查 |
2 |
|
|
科技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
16 |
1 |
考查 |
1 |
|
|
环境类职业资格认证导引 |
16 |
1 |
考查 |
2 |
|
|
非学位课 |
必修环节 |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
|
1 |
考查 |
|
|
|
专业实践 |
|
2 |
考查 |
|
|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
1 |
考查 |
|
|
|
论文中期检查 |
|
1 |
考查 |
|
|
|
选修课 |
可在学校研究生开课目录中任意选,使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
|
补修课 |
无机化学 |
64 |
|
|
|
|
|
环境学导论 |
48 |
|
|
|
|
|
环境化学 |
56 |
|
|
|
|
|
环境工程学 |
64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