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值”青年 黄淳驿:选择热爱,不负青春
校友简介:
黄淳驿,我校2011-2015年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1级校友,2015年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并于2021年获得电气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其间在2019年至2020年前往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访学交流,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助理研究员。
2015年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并于2021年获得电气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其间于2019年至2020年前往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访学交流。
自2015年以来,她围绕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运行、电力市场、共享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Applied Energ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能源电气领域权威期刊和IEEE PES General Meeting(PESGM)等本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中国科协智库青年人才计划1项、上海交通大学新进教师启动计划1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委托横向项目8项。担任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期刊青年助理编辑,e-Prime期刊青年编委,以及IEEE trans等多本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人。获2019年度IEEE PESGM最佳会议论文奖(获奖比例为当年录用论文总数1%),2021年度OAJPE最佳审稿人,上海交通大学杨嘉墀奖学金。曾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供电学术会议(CICED 2021)圆桌会议5—配电网发展与规划专题作“考虑灵活性资源的规划-运行-市场耦合模型及其优化算法”专题汇报,并多次在IEEE PESGM、IEEE EI2等本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让我们一起聆听,共同感受黄淳驿校友的华电故事。
感恩母校培养
2011年,黄淳驿校友以高分被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自此便投身于电气专业的研究中。当提及个人的科研经历,黄淳驿校友总是淡淡地笑着说:“离不开母校的培养。”
她谈到,记得在大一快结束时学年末时,她报名了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生源选拔,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实验班班级的一员,这个选择影响了她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实践实验班的培养模式与其他班级不太一样,除了日常学习之外,其实验班的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实践知识的强化。,在大学期间我们进行了获得了多次企业实习的机会。”当问到母校学习期间印象深刻的事情,黄淳驿讲述道她答道:“大一暑假时,我们在国网保定供电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企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了电力行业的生产流程以及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当时还在班主任盛四清老师带领下参观了保定热电厂,并有幸进入凉水塔内部了解其具体结构。这些经历也促使我在科研过程中结合电力系统应用需求开展更深入、实际的研究。”
“本科期间参与的数学竞赛也激发了是我的科研兴趣的萌芽。”黄淳驿她谈到,电力系统方向的科学研究就是发现现象、提炼问题、构建模型、寻找方法、编程仿真、成效分析的过程,这个阶段与数学建模竞赛过程十分类似。正是母校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安排相关老师进行过程指导的培养模式,促使她在本科阶段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科研思维体系。
当问及华电课程的设计安排,黄淳驿她着重提到:“华电学子的专业素养不逊色于其他电力强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母校的课程设计更贴合行业发展要求。”
个人科研研究
黄淳驿校友于2015年获得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后,黄淳驿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硕博连读,这也正式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
“硕博连读的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电力系统的现状需求,还要对未来的发展态势做出准确判断。”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她感慨道。从最开始考虑运行控制策略的电力系统规划问题,到当前探究适应高比例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黄淳驿她的研究始终围绕电力系统发展要求,紧跟新时代背景下双碳目标的落地实现。
黄淳驿校友特别提到了2019年黄淳驿参加了在亚特兰大召开的PESGM会议,与不同参会同行的交流探讨对她的科研思路的大有启发大有裨益。她对电力系统未来的发展也有了着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方向和见解,她研判发现未来分布式电源的广泛海量接入将对电力系统配电侧的供需平衡造成巨大影响,用户侧储能所具备的双向调节能力可快速响应电源出力波动引发的灵活调节需求,是保障电力系统终端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设备。然而,电力市场改革的逐步推进打破了电网企业传统的垂直垄断运行方式,为提升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系统运行效率,亟需引入第三方投资运营用户侧储能的发展模式。基于此,黄淳驿她在第三方投资的用户侧储能规划、运行、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重点探讨了基于共享经济的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分析了用户侧储能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及其盈利空间,为第三方投资用户侧储能的成本收益及推广前景做了充分的研究论证,未来也会进一步着手于解决用户侧储能的安全标准配套、盈利模式扩展等应用问题。
自2015年以来,黄淳驿围绕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运行、电力市场、共享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Applied Energ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能源电气领域权威期刊和IEEE PES General Meeting(PESGM)等本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中国科协智库青年人才计划1项、上海交通大学新进教师启动计划1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委托横向项目8项。担任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期刊青年助理编辑,e-Prime期刊青年编委,以及IEEE trans等多本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人。获2019年度IEEE PESGM最佳会议论文奖(获奖比例为当年录用论文总数1%),2021年度OAJPE最佳审稿人,上海交通大学杨嘉墀奖学金。曾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供电学术会议(CICED 2021)圆桌会议5—配电网发展与规划专题作“考虑灵活性资源的规划-运行-市场耦合模型及其优化算法”专题汇报,并多次在IEEE PESGM、IEEE EI2等本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2022年8月1日,黄淳驿获聘为Elsevier e-Prime期刊首届海内外20名青年编委之一,聘期至2024年7月31日。
每每回忆起科研路上的点点滴滴,黄淳驿校友总是讲“若不是本科期间母校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的科研之路难以一帆风顺,甚至可能举步维艰。”
就业方向指导
黄淳驿校友于2021年获得电气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而后留校继续科研工作,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助理研究员。
提到就业问题,她黄淳驿校友反复强调要热爱自己的选择,只有饱含热情坚定自己的选择,才能拥有是奋斗前进的不竭动力。她谈到,对于我们电气学子而言,就业方向绝不仅仅只有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能源行业咨询、售电公司、设备厂商等都是不错的就业选择。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黄淳驿校友说嘱咐道。对于研究生而言,一方面需要结合能源行业需求,在具备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前提下,掌握如编程能力、仿真能力、数据分析方法等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开展访问交流,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熟悉本行业前沿方向。
最后,黄淳驿校友激励在校学子们我们:“未来掌握在大家自己手里,只要敢想敢拼,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科研经验分享
黄淳驿校友学术经历十分丰富,不仅论文、专利、项目全面开花,还承担多个期刊的审稿及编辑工作,采访中,她也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她以自己的科研心得与经验说道:。
“我在求学时期,会经常向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请教,一方面可以学习经验、开拓研究思路,另一方面也通过反复打磨锤炼,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
对于科研研究的入门,她建议刚入门时可划定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每周查找精读8-10篇优质文献,并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献摘要、思路、框架、算法等有效信息梳理形成文献阅读笔记,同时可以将众多文献的研究框架绘制整理出来,
方便进行细致的对比研习,这一部分工作也可以作为日后撰写论文的引言基础。她还提到,科研最难的就是入门,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或同门师兄师姐提供帮助,指点方向。科研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而是一群人的努力、几代人的传承。在研究工作中,要去做团队的一分子团队的一份子,着重提高与人相处、环节统筹的能力。同时,项目经历对于提升个人能力也很有帮助。在国网公司的面试环节,面试官通常会关心学生所参与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具体承担的研究任务。
最后,黄淳驿说“华电为我们电力学子提供了很高的科研起点。在华电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下,只要我们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每个人都能在求学过程中得到成长历练,收获理想的果实。”
后记
黄淳驿校友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累累的科研成果,还有她独特的人格魅力,谦逊的语气、与和善的态度,从黄淳驿校友亲切的话语中,能深切感受到她对母校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期盼。她严谨的科研态度、积极的生活心态都是我们华电学子应该学习的。
值得我们学习。
选择热爱,不负热爱,才能更不悔青春!
文/刘珊珊
毕业照
2022年I&CPS国际会议
2019年IEEE PES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