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实验平台 - 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

一、实验室简介

电气工程专业实验中心成立于2024年,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不仅服务于学科前沿探索与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构建了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多维度的实验平台支撑。实验中心总占地面积3295平方米,设备总值达1600余台套。

二、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在科研攻关方面,本实验中心深度整合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及河北省分布式储能与微网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绿色高效电工新材料与设备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研平台,形成覆盖"源-网-荷-储"全链条的电力能源研究基础设施集群。依托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实验室等特色实验平台,搭建了包含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系统、智能变电站保护及自动控制的先进科研条件,为能源电力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提供全维度技术验证环境。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重点开展:光伏发电功率预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运行与控制、电气绝缘状态控制与故障诊断、新型电工材料基础研究与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累计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课题8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

在实践教学方面,本实验中心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构建了覆盖电力系统核心领域的多模态实验教学体系,现开设高电压综合实验、继电保护综合实验、电力系统综合实验等13门专业化实验课程,形成"基础验证-系统设计-创新实践"三阶递进式培养矩阵。年均开展实验教学2500余人次,生均实验学时数达3.2万学时/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深度耦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年均孵化“智能电网故障诊断平台研发”、“新能源并网保护系统优化”等创新训练项目30余项,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教-研-创”一体化育人范式。

在爱国爱校育人方面,本实验中心创新打造“院士小屋”教育实践平台,通过院士成长档案、科研成果展示及互动实践模块,构建沉浸式爱国主义与爱校荣校教育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院士小屋"在保定校区教二楼,是40多年前杨奇逊院士研发我国第一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地方,此项研究成果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6年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电力系牵头恢复了小屋旧时原貌,(学校师生亲切的称呼它为“院士小屋”),重建后已接待校内外各界团体和个人参观6000余人次。

7640e9a6a790b1a408c581ff38694f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