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源系统优化与稳定技术研究团队,是以电力工程系赵书强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由8名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历经十多年的探索与磨合,该团队确立了电力系统振荡分析与控制、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网型装置控制及涉网特性分析和新型电力系统/综合能源优化调度四个主研方向,在提升新能源消纳率方面持续发力,曾摘取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内的丰硕科研成果,为学校能源电力科研事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下求索方向明 百炼成钢硕果出
在综合考量团队的科研特长和精准分析我国能源电力发展进程所面临的挑战后,团队成员上下求索,最终明确了特色鲜明的科研主攻方向,进而确立了“多能源系统优化与稳定技术”的团队名称。
据团队成员介绍,“多能源”一词涵盖了团队研究的范围。当下,我国能源电力结构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以火电等传统能源为主导的发电格局仍未改变。在团队看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能源电力系统中将长期共存,不应有所偏废。“多能源系统优化与稳定技术”正是针对我国能源电力宏观视域下确立的两个研究方向:其一是优化能源系统,降低成本,使得能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其二保持系统稳定是优化运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日益深化,对生态环境极其友好的新能源占比将大幅提升,这必然会对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造成影响。在此情况下,多能源系统优化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其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升级,都将关系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也可以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
方向明则事业顺,事业顺则业绩彰。团队瞄准提升新能源消纳率这一重大能源电力课题做起文章。在2017至2021年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是提高新能源消纳率5%。消纳率是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也就是电网能够将可再生能源有效地吸收和利用的能力,新能源消纳率每提升1%,就相当于多发出数亿度的电量。基于此指标,多能源系统优化与稳定技术研究团队针对青海电网和新疆电网,提出了两种新颖的模型,对新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调度,有效解决了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性能不确定的重大问题。同时,团队编译出一套代码、制作了相关程序运行于当地电网,并通过后期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系统优化方法,大幅提高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为实现提高新能源消纳率5%的目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成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双碳”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团队还开发了一个帮助电网调度员进行决策的辅助系统。该系统基于国网搭建一个云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帮助电网调度员科学、快速地作出决策。该系统衍生出的创新理念也是团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针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日新月异的现状,团队想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智能等技术,开发智能调度系统——调度机器人。这是因为随着电力系统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庞大且错综复杂,大电网中的人力调度劳动强度也变得越来越大,单凭人力难以满足急速增长的调度需求,所以智能调度系统的破题变得迫在眉睫。
近十年来,深耕多能源系统优化与稳定技术的团队不负众望,硕果盈枝。其中包括作为学校首个以第一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的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技术的课题,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多项,发表SCI和EI核心期刊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团队开发多项能源系统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对于这些工作,还有取得的成果,实际上和我们团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当然和国家的要求,差距还要更大一些。”赵书强教授是这样看待成绩的。为了进一步发挥自身能源电力特色,更好地优化能源系统,提高新能源消纳率,降低碳排放和提高经济效益,多能源系统优化与稳定技术研究团队将继续坚持“优化”与“稳定”的研究方向,不负众望,不断创新,为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书写出新的篇章。
积力所举无不胜 众智所为无不成
团队成员李志伟从本科开始就受教于赵书强教授,多年来,从硕士到博士,他一直在团队前辈的带领下开展科研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快速成长。在他眼中,团队成员不仅仅是工作伙伴,更是科研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他说起过这样一件事:“读研时很忙,快过年了才顾上回老家。有一年我初五返校,回来后发现赵老师位于教一楼的办公室里的灯一直亮着。一问才知道,赵老师那天在办公室加班。赵老师常年都是这样耕耘在科研一线,对我们这些科研新丁来说,触动是挺大的。”
目前在读研二,曾获国家奖学金的刘培鑫也表达了对团队老师的感谢,“学习期间,团队的高本锋老师给予了我很多帮助,特别是在论文写作方面。在我写完第一篇论文和初稿后,高老师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前前后后修改若干次,才最终定稿。高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的论文写作打下奠基,其严谨的科研作风更让我受益匪浅。”
在疫情期间,赵书强教授还与同事们一道积极参与了河北省分布式储能与微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此,团队成员回忆说,赵老师亲自对设备进行把关,一再强调要确保建设质量,尽最大可能降低实验室成本。而且,受疫情影响,校外人员不能直接把实验器材送入校内,团队成员们二话不说,摞起袖子一起去校门口将众多设备抬进实验室。就这样,团队成员靠着不惧困难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投入实验室建设。如今,设备齐全、功能先进的实验室成为团队开展后续科研工作的一大助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团队始终践行“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在科研项目上不惧困难与挑战,每每以齐攻关、共奋进的饱满精神状态完成任务。团队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来自山西的项目,开发出一套稳定抑制装置。该装置通过抑制电力系统中的宽频振荡,减少新能源脱网、变压器噪声等故障的发生次数,使电力系统变得更加稳定。类似的项目,以前往往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团队成员对于科研的时间投入都是比较多的,往往把80%的节假日都被投入到科研中去。正因如此,团队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量、高标准的结项。
“作为一名研究生课题组成员,我非常欣赏我们团队的学术氛围。在这里,每个人都致力于追求学术进步,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团队成员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在学术问题上积极探讨,共同努力解决难题,这种氛围让我感到非常愉快和有动力。另外,我们团队的师门团结也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每月一次的团建也给团队成员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在校研究生邓鹏程情不自禁地补充道。
风雨桃李润无声 雏凤清声织锦成
积极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育才号召,团队打破传统,以团队方式全方位育人,年培养研究生20余名。这些学生在学期间,刻苦钻研,成绩优异,其中1人获河北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多人获评国家奖学金和校级硕士论文。经过团队集体培养的毕业生都已找到心仪的工作。根据不同渠道反馈的信息,已就业的学生均能较好地适应职场需求,以其优异表现赢得了多项荣誉称号,有的已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将研究生期间收获的知识与经验,成功运用到联合其他团队和企业的共同科研攻关实践中,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就职于国家电网调度中心的王扬校友,在提及读博生涯时说:“我在读博期间一直处于一种安心、不焦虑的状态,这得益于导师对我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度的指导与把握。一方面,我的研究内容涉及较强的数学理论内容,在研究初始阶段,导师就让我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去系统性学习数学知识,避免了我在后续电力系统研究中再返工学习,提高了研究效率。另一方面,因为研究内容涉及较多的电力系统实际运行过程,导师同样安排我去调度中心与一线人员进行交流,使我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电力系统运行建立了相对全面的认知。此外,导师要求我们要具备国际视野,并在我读博期间,推荐我公派赴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国外团队对科学前沿的敏锐洞察使我受益匪浅。”
已毕业8年,目前在怀柔实验室工作的陈长胜校友对研究生生活记忆尤深:“上学时我家发生变故,需要开具学生在读证明。我找到赵老师说明情况,赵老师一句‘有啥需要帮助的就跟我说’,瞬间温暖了我。我还想感谢刘伟东,他是团队里和我同级的师兄弟。初到华电的我在编程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本科时已可自主编写潮流计算整套程序的刘伟东非常热心地帮助我,我也因此和他成为了挚友。”
除了科研任务外,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老师教学工作量甚至达到了1400以上。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团队成员是这样看:“科研工作对于人才培养也有积极作用,两者并不矛盾。虽然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在时间上会有一些冲突,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科研,老师们对于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科研成果结合实际介绍给学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直观透彻。”
多年的教书育人,老师们将团队的合作精神无声地传递给了学生们,受其教诲的学生们也传承团队精神,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到更为广阔的科研主战场上,像团队老师们那样不断结出新的更大的硕果。
团队简介
多能源系统优化与稳定技术团队,成立于2012年,团队主要成员有赵书强、马燕峰、高本锋、甄永赞、胡永强、郑焕坤、李志伟,分别来自电力工程系发电教研室和电工教研室。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多能源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近五年来,团队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9项;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多篇;培养博士5名(其中1人撰写的博士论文获河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118名。
本文转载自《华北电力大学报》
文字│季鑫垚 陈华
初审│郭泊钰
复审│唐烨
审核│王万雨 赵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