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我校文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神户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科、爱知大学大学院中国研究科联合主办的“中日当代文学论坛·新东北文学研究”活动在日本三地三校分三场举行。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辽宁师范大学张学昕教授,著名作家班宇,《南方文坛》曾攀副主编,《上海文学》来颖燕副主编,大连理工大学梁海教授,我校文学院武兆雨副教授等中方学者出席活动。神户大学滨田麻矢教授、京都大学津守阳教授、爱知大学黄英哲教授、立命馆大学三须祐介教授、龙谷大学林立婷教授、神户大学郑洲教授、近畿大学松村志乃教授、关西学院大学宋新亚教授、爱知大学金湛教授、神户大学早川太基讲师、二松学舍大学杨骏骁讲师等日方学者出席活动活动。中日本多个高校硕博研究生参与活动。参与活动的成员共六十余人,中日两国近二十家高校、学术刊物、科研机构。活动汇聚中日两国知名学者,围绕“新东北文学”进行深入研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是“新东北文学”创作和研究走出国门的重要探索,开启了“新东北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空间,显著提升“新东北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并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及中国话语的传播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一场会议在神户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新东北文学的现在”。中日双方学者围绕“新东北文学的延展——寻求地缘文化的审美新变”“新东北文学的向心与离心”“南北比较文学的可能性初探”“东北的语言变迁与文学演进”“东北历史与时间的书写空隙”“新东北文学的叙事形态”“新北文学:从地方走向世界”“新东北文学的审美选择与生命表达”“东北的呼唤:中日文学中的边境想象”等问题进行会议发言和研讨。本场会议的三组讨论分别由滨田麻矢、梁海、林丽婷、张学昕、郑洲、王彬彬做学术主持与评议。与会学者认为,“新东北文学”的作品既有青春话语特有的秉性、气息,更有立足于人道精神标尺的执着坚守。“新东北文学”作为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现象,已形成了新的叙事形态,重构时代生活的记忆,贴近、接续和延展着二十世纪“荒寒”“悲凉”的美学特征。同时,百年东北的历史是一部复杂的精神文化史,需要在开掘出历史的深度,显现东北叙事的雄浑开阔。
第二场会议在京都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新东北文学的未来”。双方学者就“新东北文学中的翻译与语言特色”“东北的地方浪漫主义”“新东北文学与大众文化的互动”“新东北文学的叙事视角”“共同情感经验及其限度问题”“新东北文学中的意象”,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东北文学发展”等问题进行会议发言与研讨,本场会议由津守阳、班宇做学术主持与互动评议。与会学者认为,“新东北文学”在新的媒介语境下,需要以国家、地域和现实为基础,有效整合和运用媒介资源,进一步拓展文学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人工智能化时代,“新东北文学”和文学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为人类提供内在的精神抚慰。
第三场交流会在爱知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漫谈中国新东北文学”,双方学者就“东北文学的历史”“东北文学与后工业时代的关系”“东北文学地域的边缘性”“新东北文学的同质性与差异性”“新东北文学中的个人情绪”“新东北文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会议发言与研讨,本场交流会由黄英哲主持。与会学者认为,“新东北文学”兼具历史性与当代性,它有效地反映了时代变动与个体情绪,并在叙事的彼此互见中形成了一种文学共同体。同时,“新东北文学”作家的创作包含着向心与离心、单数与复数的交融,呈现出共同视域之下的内在丰富性。
每场会议后,中日双方学者与参与人员均就“新东北文学”相关问题、班宇小说创作等内容进行热烈的现场交流和讨论。连续三场学术活动在日本引起广泛、强烈的反响。活动举办之前,参会日本学者、学生先后围绕会议论题举办多场读书会和小型研讨会,对“新东北文学”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广泛阅读与深入分析。系列读书和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了“新东北文学”的阅读群体,有效地拓展了“新东北文学”作品受众的地域范围。未来,日本的多家文学媒体将联合报道此次活动,日本知名学术刊物《未名》将设置“新东北文学”特辑转载会议研讨内容,日本翻译界也将对“新东北文学”的代表作品进行翻译与推介。
此次学术活动搭建起中日双方当代文学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动向的重要交流平台,推进当代文学研究视域的丰富,更好地构筑起文化研究的共同体,对推动中日文学交流以及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此次活动进一步在国际范围内发出“新东北文学”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声音,助力中国观念、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
文字:金钰
编辑:武兆雨
审核:孙忠权、洪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