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焕:华工创业之路

发布人:   时间:2014-06-09     浏览次数:


    第三:着重提高阶段。时间为1986~2000年。


    历史机遇——我国高校在文革结束后的近十年内有很大的发展,教育部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着重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对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等方面制定达标和优秀的评审标准以及详尽的指标体系。我校当时把教育部这个举措看作是找差距,扬长补短,更上一层楼的极好机遇。主动要求对校园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本科教育质量等评估活动首先在华工试点。我们根据教育部下达的评估指标,逐项检查找差距,制定整改措施,调整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重点。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华工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综合实力上了新台阶。也使社会上认为朱九思退下来华工会走下坡路的人放心。


    奋斗目标——华工在基本上实现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之后,进一步的奋斗目标是在认真分析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新动向的基础上,于1986年12月召开的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坚持改革、着重提高,为把我校建设成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的目标”。通过了“七五”发展规划,针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从严治校、民主办学、党的建设等9个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研究型,也可以说一流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是充满创新潜力的大学。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我们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在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努力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成果、学术成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奋斗目标落到实处。


    着重提高阶段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着重提高教育质量,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对本科生的教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扎扎实实抓课程建设。1987年制定了《一类课程建设的评选标准和办法》,一类课程后来改为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当时确定全校建设69门重点课程。经过1988、1990年两次专家评审,共有18门重点建设的课程达到一类课程。二是结合课程建设大力加强具有华工特色的教材建设,出版了一批新教材。1990年举办了教材建设成果展,湖北省教委组织本省高校参观后反映很好,认为改革成果实实在在,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是着重培养能力,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上下功夫,投资数百万元扩建金工和电工实习基地,充实提高物理实验教学基地,机械设计教学基地,微电子器件实验教学基地和计算中心微机基础训练中心。后来为了迎接教学评估又投资充实更新了基础课,主要技术基础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四是实行主辅修制度,培养跨学科人才。1985年开始在少数优秀生中试行,经过五年探索,于1990年开始推广,选择需求量大、适应面宽的10个专业、作为辅修专业。


    以上这些改革措施,确实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88年,国家教委委托机电部教育司对全国25所重点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和29所重点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考核评估,我校实测了数学等6门课程,均达到了A类标准。对机械制造专业随意抽选10名学生进行了钳工操作考核,其中8人优秀,1人良好,1人及格。


    1996年,国家教委派出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估,专家驻校一周,深入进行了全面考核,最后经过了严格评审,华工获本科教学优秀高校称号。


    主要成就之二是努力探索培养研究生的新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必须在研究生的招生规划和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首先,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培养研究生的经验,较全面系统地修订了硕士生培养方案,按照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的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中期考核和结合科研参加实践等制度。全校开设了800多门硕士生的学位课程,编写出版了一批研究生选用的教材,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了硕士生培养质量。有一批专业分别在1986年、1988年先后接受了国家教委和有关部委派出的专家组的全面检查,多数获为A类,少数为B类。对培养博士生的140多门学位课程,全部制定了学习纲要和考试要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综述报告、选题报告、论文阶段报告和论文报告,使博士生的培养从探索阶段迅速走上规划化、科学化的轨道。1990年,国家教委对我校21个博士点的培养质量展开调查,抽检的62名已毕业博士生的论文被评为优秀。专家组认为我校多数专业培养博士生的质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在我们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在校研究生的规模也有比较大的发展,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当时国家教委对研究生招生指标控制很严,1985年后,我校要求逐年减少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当时社会急需科技人才,对本科毕业生需求很大,我校调整结构的举措遇到一定困难,需要向国家教委领导反复争取。记得有一次,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来湖北省检查工作,住在东湖宾馆,我和黄树槐两次去汇报,要求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培养费用学校自己解决,他都没有批准。我们打听到他离开武汉的时间,又赶到机场,等他到达机场后再次提出增加招生指标的要求,他仍然保持沉默。我们只好当着省教委领导的面说:“三次请示都不表态,说明领导已经默认了,我们回去抓紧落实。”这一年我校增加的研究生招生指标,第二年就列入正规计划了。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华工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条件、综合实力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1995年,国家教委对首批建立的22所研究生院进行评估,华工进入全国高校研究生院排名第九名。


    主要成就之三是在高校中强调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包括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加强德育,加强美育,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我校率先对各种类型的新生进行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未达标者须补修中国语文方面的课程;学校大量开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开设人文系列讲座,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系列举措在全国高校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家教委成立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组,华工为组长单位,由杨叔子校长任组长。


    在加强德育方面,九十年代初根据形势需要,我校提出并实施“大德育”系统的思路,制定大学四年每个年级的德育实施计划,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协调有序的思想、品德、作风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取得显著效果。湖北省高校工委在我校召开全省高校负责人的会议上,介绍了华工的做法。

    在加强美育方面,1987年在音乐教研室、美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美育课部,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声乐、器乐、舞蹈、国画、油画、书法、雕塑、摄影的专职和兼职的教师队伍。在1988年兴建了音乐大楼,购置了23台钢琴,22台摄影放大机和彩色扩印机等比较齐全的艺术教育设施。学校规定艺术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选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方面开出选修课16门,美术摄影方面开出10门选修课,选修的学生每年平均达到2300余人。在1993年全国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的美育工作获国家二等优秀教学成果奖。


    主要成就之四是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上新台阶,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从1982年的科研工作会议上朱九思提出“敢于竞争,敢于转化,打开科研的新局面”到1987年召开第二次科研工作会议以来,由于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科研工作在坚持改革、狠抓重点课题、加强横向联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文革结束后逐步形成华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特色。重点攻关任务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科研的成熟期,成果的丰收期。1986~1992年,全校共获科技成果4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3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5项,国家级星火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30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7项。华工在科学研究获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综合学术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据1991年统计,华工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74篇,在全国高校排名与南京大学并列第2位,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6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十名。


    我们在科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抓住机遇,利用世界银行(简称“世行”)的贷款和自筹资金,抓紧重点学科的实验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国家级的工程研究中心。例如数控技术从国家科委争取了五十万美元,对意大利赠送的柔性制造系统又自筹配套资金数十万美元。建引力中心洞外实验大楼的资金也是学校自筹的。经过努力,国家正式批准华工建立了激光、煤燃烧、模具技术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电机、外存储国家专业实验室。随后又建立数控工程中心、激光工程中心,并为创办校办产业,建立高校科技园区创造了条件。


    通过一系列考核评估,华工被社会公认进入了国内一流大学行列,排名前十名左右。这一时期,华工先后获得全国高校绿化先进单位、本科教学优秀学校、校园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优秀奖和创新奖、全国首批高校党建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等称号;在制定“211”工程建设方案时又在重点学科和学科群的建设上下功夫,确定了建设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目标。当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领导认为进入一流行列的学校首先应是历史久的老大学。华工这样在建国后成立的大学应该属于第二梯队或者用国家教委有的领导说的“你们是新中国创立的大学领头的”。所以,当国家教委领导来学校听取了有关“211”方案的汇报后说:“华工是不是一定要提研究型大学?”当时我们就反问:“××大学除了历史比我校长,我校哪项指标比他差,他能提研究型大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提?”最后通过专家评审和国家批准,华工获得“211”工程的立项。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综合实力、社会声誉和影响力达到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平。华工在国内的地位居重点大学的前列获得公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