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从1999年开始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从健全导师负责制入手,经过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学业奖学金、三助助学金为主,优秀学生奖学金、特困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该体系的建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应承担的责任尚不明晰,导师的责权利尚不明确,未能充分调动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够明确,内在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影响了研究生学习和进行创新研究的积极性。这种现状如不进行彻底改革,必将成为制约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机制性障碍。因此,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教育部部署,作为全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决定,从2006年起,启动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着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和为国家自主创新做出更大贡献两项战略任务,其结合点在研究生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要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统筹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激发院(系、所)、导师和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和统一,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更新观念的原则。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种深层次内在的改革,是要从根本上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要树立"培养研究生是国家、学校、院(系、所)和导师的共同责任"的观念,树立"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研究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科学研究生力军"的观念。只有更新观念,才能顺利地推进改革,获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动力。
2、调动积极性的原则。改革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改革也必须通过调动导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完成。要调整和融洽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包括导师资助制。要通过导师对研究生的资助,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导师的责任,同时也要把对研究生的资助与其实际表现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资助机制。
3、加大投入的原则。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统筹和使用国家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科研经费资助和其他有关资金,形成筹款机制,建立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4、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导师的科研需求和对研究生的资助能力进行分类指导,在政策上向文科、理科、重点科研项目和新兴学科方向倾斜,合理调配资源,调动和保护院(系、所)、导师的积极性。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先期在工科、理科、文科、管理学科实施改革,同时积极做好在医科实施改革的准备工作。
5、积极稳妥的原则。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从本校校情和实际条件出发,平稳有序地推动改革进程。改革中要着重处理好导师、学生、学校三者的关系,着力调整改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通过科学研究这一纽带,实现教学相长。要大力宣传,舆论引导,加强沟通,服从大局,积极应对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致力于建立人本、和谐的改革环境。
三、工作目标
1、形成研究生培养经费筹款机制。统筹规划国家拨款、学校投入、导师的科研经费资助和其他有关资金,建立研究生创新基金,主要用在研究生培养上。研究生创新基金由学校财务单列科目,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保证各方筹集的经费足额、按时到位。
2、健全研究生培养资助体系。统筹使用与分配研究生创新基金。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资助办法,健全研究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鼓励竞争,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
3、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学校用于资助研究生的资金总额度和受资助研究生的比例要高于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前。
四、组织机构
为整体推进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学校成立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党委书记、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研究生院、财务处、科技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和同济医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部署,全面推进改革工作。
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审定研究生创新基金的筹款机制和办法,审定基金使用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方案,研究决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重大政策措施。
五、主要工作
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一个基金,两项制度,三个机制",即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健全研究生资助制度和导师负责制度,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合理形成机制,研究生招生激励与扶持机制和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机制。
1、研究生创新基金
研究生创新基金是学校统筹用于研究生培养的专项基金。研究生创新基金经费的四个来源是:国家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学校投入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含院系配套经费),导师资助研究生的经费和校科学研究基金中用于支持研究生培养的经费。研究生创新基金的三个用向是:研究生奖助金,研究生培养扶持基金和研究生科技创新支持经费。
2、研究生资助制度
研究生奖助金是研究生创新基金的主体和主要用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培养费,研究生学业助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生活费,二者不挂钩。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由导师向学校申请,研究生向导师申请。新生于录取时根据入学成绩进行评定,以后每年根据学习成绩、科研表现情况重新评定。研究生通过兼任助理(三助)工作方式获取学业助学金。学校设立的助教、助管岗位,由研究生经导师向学校和院(系、所)申请获得;导师设立的助研岗位,由研究生向导师申请获得。此外,在保证基本资助额度的基础上,导师可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发放科研补贴,额度上不封顶。学业奖学金和学业助学金管理办法分别见附件一和附件二。
3、导师负责制度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础。以科学研究为主导是导师负责制的核心,导师负责制包括导师资助制。导师行使和发挥在研究生招生报考、录取把关、培养指导、资助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的权利和作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要通过改革,实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责任、义务和权利的统一,同时也使研究生明确导师对学生有进行相关约束和要求的权力。招生计划要体现导师可招收和资助的研究生人数;在保证研究生基本生活条件的前提下,由导师按研究生表现确定助研金具体金额;通过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进行考核,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负责。
4、研究生招生计划合理形成机制
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学生,是通过研究来学习的,要研究就要有课题,有资金。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形成机制和制度,在保证各学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模的前提下,将院(系、所)学科发展、导师的项目需求、科研经费、对研究生的资助能力与研究生招生人数联系起来,形成合理的各院(系、所)、学科、导师的招生规模。同时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倾斜。将研究生招生计划分为三类:基础招生计划、倾斜招生计划和超额招生计划。各类招生计划均要求导师支付计划招生费,三类招生计划支付的额度标准不同,不同学科门类支付的额度标准也不同。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见附件三。
5、研究生招生激励与扶持机制
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在政策上向有关学科和学科方向倾斜的精神,学校设立研究生培养扶持基金,用于支持科研经费较少的学科教师、青年教师、科研经费暂时较少的新研究方向的教师和新近引进的教师支付计划招生费。扶持基金只用于支持基础招生和倾斜招生,不用于支持超额招生。学校根据各个学科的实际情况将扶持基金额度下达到院(系、所),各院(系、所)在导师自愿申请的前提下,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和经费情况等进行评审,经研究生院审核后报学校批准。研究生培养扶持基金管理办法见附件四。
6、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机制
创新是研究生培养的灵魂。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紧密结合起来,鼓励研究生科技创新,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基金,支持研究生科技创新、高水平学术讲座和优秀博士论文等项目。将校科学研究基金作为研究生创新基金的组成部分,通过支持面上与重点项目、医工医理交叉、专利和自由探索,以科学研究项目为纽带,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联系在一起。校科学研究基金既支持教师的科学研究,也可用于支付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助研金。校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见附件五。
六、工作进程
1、2006年建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同时制定和健全相应管理办法。
2、本方案(其中研究生招生计划合理形成机制、研究生招生激励与扶持机制除外)从2006级研究生开始在主校区试行。硕士生全额学业奖学金资助面达到70%,学业助学金资助面达到90%;博士生全额奖学金和学业助学金资助面均大于95%(委培生除外)。从2007级研究生开始在同济医学院试行。
3、研究生招生计划合理形成机制和研究生招生激励与扶持机制从2007级研究生开始在主校区试行,2006年启动;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在同济医学院试行,2007年启动。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研究生奖助办法的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涉及到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研究生导师选聘的改革等方方面面,是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突破口,是高校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是向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进军的突破口,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与运行机制具有重大意义。要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全方位带动校内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带动全局的深刻变革,改革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和深层次问题,任务艰巨。我们要兼顾改革的延续性和前瞻性,高度重视改革措施的可操作性,积极应对和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探索、研究和实践,坚定不移地将改革推向前进。
附件:1、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
2、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业助学金管理办法
3、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
4、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扶持基金管理办法
5、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
华中科技大学
二OO六年七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