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科技大学新闻网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河科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河科大人物 > 正文 >

秦晶晶: 致力于域外汉学研究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5日    访问热度:

在日语的词汇中,有“上洛”一词,指的是前往千年古都——京都。其实,京都的别称就是“洛阳(rakuyo)”,所以人们把去京都,称为“上洛”。

在那个历史遥远的年代,日本的首都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但是,右京长安地处沼泽,日渐没落。京都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阳”。于是,一千多年来,京都就一直被称为洛阳。

日本的京都府内至今仍随处可见诸如“洛东”、“洛西”、“洛南”、“洛北”、“洛中”、“洛阳”之类的地名。近些年,在东京明治大学召开的“洛阳学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近20位学者在日本共同催生“洛阳学”,专门用来研究中国的古都洛阳。

中国古都洛阳,是中国华夏文明的起点,“中国”一词,最早特指洛阳。中国5000年文明史,洛阳有着4000余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中华五千年煌煌《二十五史》中,“洛阳”共出现了3549次,平均不到8700字就出现一次。可谓: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

中国四大发明,有三个出自洛阳。洛阳,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原点。万国来朝之盛况,多发生在洛阳。洛阳,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耶路撒冷,麦加,雅典,洛阳。洛阳是有文化,有历史,有温度,有故事的一座千年古都。

说到洛阳,中国的河南科技大学域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秦晶晶教授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述了这些。

她还告诉记者,在日本京都,她乘坐过“洛”字开头的公交车,走过标写着“洛阳”字样的街道,喝过名为“洛水”的抹茶水,多次去过位于寺町通的那条著名的古籍一条街,当她看到泛黄的古籍纸张上,印着江户时期刊刻古籍的日本书坊、书肆的字号,“洛阳”两个字赫然在目,虽然知道此“洛阳”非彼“洛阳”,但源于对故土古都洛阳的深切感情,在异国他乡再见“洛阳”字眼的和刻本古籍,并看到了历史上洛阳名人所写的和刻本古籍,内心都会倍感亲切。她当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未来一定要做点事情,加强日本京都与中国洛阳,中日两国两座千年古都的文化交流事宜。

秦晶晶教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但她在古都洛阳生活多年,对于洛阳有着深沉的爱。她开始有计划的频繁往返于日本京都寺町通和东京神保町的古籍旧书一条街,开启了收藏和刻本古籍和与汉学相关的日本书画作品之路。

秦晶晶教授收藏的第一部日本和刻本古籍——《校正三体诗》三册,为1692年刊印版本,相当于中国清朝康熙三十一年,书的扉页刊印着:雒阳 英松轩藏版。而让秦晶晶教授越发觉得收藏和刻本古籍有意思的事情是,她从收藏的1679年刊刻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第四册中,发现了中日之间流传的《静夜思》诗文的不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中国人熟悉的李白《静夜思》诗句。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中,该诗内容为:“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牀,chuáng,同“床”)

秦晶晶教授说,“有研究说,日本流行的《静夜思》版本才是李白在唐代写下的版本,我国现在流传的《静夜思》是明代文人的审美不同而改写的。”

截止今天,秦晶晶教授已经收藏了近2000册江户时期的和刻本古籍,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昌龄、苏东坡等中国文人文集,还有《贾谊新书》《郭注庄子》《大唐西域记》等洛阳人所著的和刻本古籍。除此之外,她还收藏有日本汉学家赖山阳的《山阳诗抄》、《新居贴》、筱崎小竹的《小竹斋诗抄》等日本文人的文集以及日本版画史上有名的《唐诗选画本》等古籍。这批和刻本古籍藏品从江户到明治时代,跨越三百年历史,是中国的思想、制度、文学等深刻影响日本文化发展进程的佐证。秦晶晶教授还收藏有江户、明治时期的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近200幅,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幕末三笔”市河米庵、贯名海屋的书法作品、南画巨子泷河亭、考古学家大野云外的绘画作品。

汉籍东传日本,开始于公元五世纪之前。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当年到中国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买求书籍”。

汉籍是一个传播文明的载体。中国先进的精神文明借助这个载体传到了日本,使得日本摆脱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始形态。以天皇为首的日本贵族以及文人视中国(唐朝)的制度、文化为楷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政治制度基本完备,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研读经典,频开讲筵,结集编书,抄录汉籍,汉文化活动,蔚为风气,汉文著者泱泱辈出,各类汉文著述琳琅满目。这些无疑就是中华先进文明在彼岸东瀛结出的累累硕果。

2021年7月,位于中国古都洛阳的河南科技大学,其人文学院罗子俊院长与秦晶晶教授达成共建意向,由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提供场馆,由秦晶晶教授提供私人藏品进行展出,供高校师生进行和刻本古籍学术研究,该馆被命名为“域外汉学研究中心”,已于2021年10月10日开馆。

开馆当天,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罗子俊先生与域外汉籍收藏家秦晶晶教授共同主持了揭牌仪式。中共河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漪,中共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文献,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原会长薛天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才智,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志民,洛阳市民俗博物馆名誉馆长王支援,著名画家寇衡,洛阳隋唐史学会会长王恺,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和洛阳理工学院的文史专家等30多位莅临现场观礼,共同见证中心的成立。

80多年前,陈寅恪先生关于敦煌学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论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日本和刻本古籍,是中国高校师生研究汉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新材料。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汉文化整体观逐步形成。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南京大学等高校拉开了域外汉籍研究的序幕。但是,在中国华夏文化之根的中原地区,还没有相关研究机构。河南科技大学 “域外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填补了这一空白。

作为中国中原地区第一个域外汉学研究中心,河南科技大学“域外汉学研究中心”肩负着普及、传播、研究域外汉学的重任。“域外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助于加深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以域外学者的眼光重新观照华夏文明与文化,从跨文化互动的视角重新认识域外汉学文献的学术价值,为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山川异域洛阳城,

古籍书画渡东瀛。

鸿儒谈笑论汉学,

风月同天祈太平。

这是秦晶晶教授在域外汉学研究中心开馆当天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里既有日本奈良时代长屋王笔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又有中国唐代洛阳诗人刘禹锡笔下《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秦晶晶教授对于中日两国汉学传承最朴素的热爱,也是祈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美好愿望。

前不久,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公布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初审结果,中国千年古都洛阳市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人们有理由相信,河南科技大学“域外汉学研究中心”,会成为中日韩三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之一,有理由期待这所域外汉学研究在中国文化历史最厚重的古都洛阳,落地开花,结出丰硕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