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澎,男,1959年6月生,河南省镇平县人,1981年参加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起历任洛阳工学院机械设计工程系副主任,洛阳工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处长,洛阳工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中共河南科技大学机关委员会书记,2019年从河南科技大学退休。
苏澎书记虽已退休,但仍自觉遵循“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理念,在教学督导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余热,为学校的发展继续奉献着。回顾60多年的人生历程和将近40年的职业生涯,在娓娓道来的讲述过程中,仿佛看到芳华岁月中满腔热血拼搏奋斗的他,工作岗位上不畏艰苦勇于担当的他,中层领导岗位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他,坚守初心使命爱党爱国爱校的他……在他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日子里,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学校发展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把一切献给党——练就过硬本领
苏澎中学的时候就已经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埋下了种子。他爱读书,初中已开始阅读中外古典名著,但他最爱的书是《把一切献给党》,讲述着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的故事,也为他之后选择机械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
苏澎出生在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与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从小成绩都在班里拔尖儿。1976年高中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了“上山下乡”,到许昌禹县褚河公社插队,暂时把上大学的梦想揣在心中。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激励了全国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得益于一个家长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同学,苏澎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比别人早,但他真正开始复习的时候离高考仅有1个多月,他仅凭找到的几本油印资料,夜以继日地努力复习功课。12月初,他在公社中学参加了高考,考试环境的恶劣程度让他记忆犹新,桌面上坑坑洼洼,诺大的桌面竟找不到一块大一点的平面写字。
恢复高考第一年,苏澎被洛阳农业机械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录取。他入校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深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克服困难,开始了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他说:“学校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则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知识,上课班长要喊起立,与老师互致问候,听课时鸦雀无声,讨论时踊跃发言。晚自习教室灯火通明,白天上课的老师都到教室答疑,同学们把老师围得水泄不通,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面对改革开放掀起的热潮,苏澎则静下心来,恶补曾经亏欠的知识,在这百废待兴的校园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他曾在高中毕业考试时用稚嫩的文笔写一篇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文章,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年级宣读。当他看到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南京大学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解放思想的意义。毕业后,苏澎留校任教,1985年,他考上已更名为洛阳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开始承担教学任务,后逐渐转为行政岗位。直至现在,苏澎还坚持着学习与思考的习惯,他说:“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青春的生命密码。要坚持奋发学习、锤炼自身本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一个又一个贡献,全力完成好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苏澎提到自己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感激能看到人民需求的中国共产党,感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育战线作为当时全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先声,坚守中国共产党用精神促进事业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让幽暗的隧道里出现了一道亮光,照亮了万千学子前行的路。也正是那一刻,苏澎坚定了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把一切献给党的决心。
把一切献给党——高度廉洁自律
“高度廉洁自律,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至今仍是我们党攻坚克难、成就梦想的动力之源。苏澎也在这份动力的支持下做好每一件工作。苏澎作为第一批走上中层领导岗位的77、78级学生的代表,一同工作的老领导多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当时他心中的信条:一是不辜负老教师的期望,二是为同龄人树立信心,三是做事为公,廉洁自律。担任教师工作主要是提高专业知识,磨练教书育人的本领;担任领导工作更多的是做人的工作,要有更高的情商,更高的应变、管理和文字能力。苏澎十分庆幸在不同的岗位,都遇到了很好的师长。在他们身上,他学到了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刚正不阿、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关爱同志、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
曾有两位老教师这样评价苏澎,“在工作上与苏澎合作,如果出了问题就一定是自己的问题”,“苏澎做事一定是弄明白之后才做的”。“办事为公,认真踏实,与人为善”这12个字很好地总结了苏澎的个人特点与工作作风。苏澎在工作中善于团结,听取不同意见,他相信“凡事当有度,不及难成,过之易折;亦当如看花,半开最美,全盛近凋。进退要有度,取舍要得当;气盛心不宁,欲速则不达。”由于积劳成疾,他选择放弃一切职位申请病休,那一段日子并不好过,他热爱工作、热爱学校,但他想起毛主席曾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便下定决心要先强健体魄。当他用哲学真正思考过人生后,就坚定了“干好一件事”的信念。身体康复后,他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从不埋怨,从不争锋,只求做到问心无愧。他强调:“行政人员更要将一碗水端平,破除关系论,按能力提拔人才。”苏澎曾3次参加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并负责申报博士点的材料工作,可他却是理工科出身,他为了写作、修改公文,仔细研究框架格式要求,为了弄懂公文写作规范,认真学习标点符号使用标准。他相信学习是无止境的,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他为我们提出了写好公文的建议:理念在前、措施在中、成效在后。具备写作要素后,认真推敲文字,善于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完善,定能写出令人满意的公文。
苏澎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却看淡个人荣誉,真正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保持共产党员的廉洁本色,是苏澎始终信奉的人生信条。他认为最好的荣誉是师生在提起他的名字时的夸赞,是在学校发展的各方面都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才证明他真正成为了师生心中的好职工、好党员。
把一切献给党——无怨无悔奉献
苏澎曾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身份洒下汗水。他或是河南科技大学校史编撰组员、或是本科教学评估攻坚队员、或是博士点申报材料员、抑或是机关党委书记,他都用无怨无悔奉献回馈学校。苏澎提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党员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冲在学校建设一线的党员,发挥了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科研做出奉献、为集体不计得失的基础性作用,更要发挥走出试验室,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突破性作用。
他深刻认识到正是老一代教师听从党的指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从北京到天津,再到洛阳,和学校一起,转战南北,开拓奋进,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火红年代的创业者之歌。老一代教师也多从风华正茂的共青团员变成了耄耋老人。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回顾学校在北京、天津、洛阳三地初创时期的历史,涌现出一批在岗位辛苦耕耘、艰苦奋斗、具有家国情怀的党员专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苏澎心里,有三位老党员专家对学校发展作出极大贡献,是他一生的榜样。第一位是梁桂明教授,作为中国锥齿轮研究第一人,更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将“非零变位”技术由理论变成现实生产力,给社会带来极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河南科技大学机械领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奠定了学校未来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但却因为某些令人遗憾的因素与院士称号失之交臂。第二位是1952年8月就来校任教的老党员教师赵铨教授,他经历了我校成立之初最不稳定的6年,也是条件最艰苦的6年,更是与老一代教师共同构成了学校在洛阳办学的骨干力量。第三位是曾任洛阳工学院院长的龙锐教授,他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进行产学研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和提高了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他曾辅助学校领导班子申请硕士点,1993年带领全校师生开始博士点申报工作。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加快构建“双一流”高校的征程上,学校面对良好的发展契机,实则承担着更大的压力。苏澎被聘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教学督导任务。退休后的忙碌也让他十分欣喜,这意味着自己又有了推动学校发展的机会。苏澎认为研究生是推动我校加快构建“双一流”高校更直接的骨干力量,更要提高独当一面的能力,学好课程、积累知识、做好工作、培养能力、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坚持“做好人、做实事、作栋梁”,用担当促进全校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1921年,一叶红船劈波斩浪,敢为人先,拯救民族于水火;2021年,一颗红心初心未改,攻坚克难,全面小康终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苏澎在对教书育人这一伟大事业的坚守中,经历了风雨兼程,看到了沧海桑田,感受着幸福生活,展望着美好愿景。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坚守着初心与信念,任时间流逝、时代变迁,苏澎“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不会暗淡,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芒闪耀,与千名共产党员一起,推动河南科技大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千万名共产党员一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美好生活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