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数字福建肿瘤大数据研究所、福清自然人群队列、福建省公共卫生重大风险预警平台、福建省环境因素与肿瘤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以肿瘤流行病学为主的慢性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等领域研究。历经40年积累,在易应南教授、孙昌盛教授等老一辈的带领和艰苦努力下,肿瘤流行病学在福建省消化道肿瘤高发区开展国家“七五”“八五”等攻关课题,并获得省部厅级科技成果奖5项,形成特色学科方向。建设期内引育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8人,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8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参编专业教材20余部。
主要学科带头人:叶为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向二:卫生毒理学
基于福建新能源电池、鞋业、矿业等行业特色与优势,聚焦重金属镉、钴、锰、砷及有机溶剂与农药等常见环境污染物致神经、生殖系统的损害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等领域,以生化与分子机制为突破点,以重大公众健康损害的风险评价与防控的重要科学问题为关键点,开展引领性和开拓性的一系列系统创新研究工作,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在毒理学领域国际权威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80篇,获批国家级项目7项,获包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内的省部厅级科技奖4项,主编和出版国内首部《卵巢毒理学》专著,担任中国毒理学生化与分子毒理学专委会等国家级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3人次,发起、成立和挂靠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要学科带头人:李煌元(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向三: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基于福建行业特色与地域优势,依托“环境与健康”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聚焦传统和新型职业有害因素及不良环境因素的各种健康效应(早期健康损伤、慢性病、传染病及生殖健康等),学术观念与国际接轨,跨学科使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气化学模式、机器学习等新方法评估机体暴露水平,融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免疫组及影像组等多组学数据,深入探究职业及环境暴露因素健康效应宏观关联及微观机制,产生系列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70余篇,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获得包括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4项,引育包括福建省百千万人才、闽江学者在内的省级高层次人才4名。
主要学科带头人:吴思英(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向四:卫生检验学
基于福建等海西公共卫生建设需求和地域特色,聚焦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环境污染因素及食品健康危害因素识别和环境暴露因素测量新技术、新方法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领域,开展引领性的研究工作。在乙型肝炎病毒、环境重金属暴露评估以及水、浒苔多糖等功能成分应用、分子识别、纳米传感、即时检测等新方法构建及慢性病防控研究等取得一系列的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建设期内,拥有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人才5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及青年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方向五:卫生管理学
学校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成员单位和福建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处,学科拥有福建省医疗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福建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设有医院管理、社会保障、健康管理、卫生政策等研究方向,注重开展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交叉性研究。拥有国家卫健委分级诊疗与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组专家1人,获国家级课题2项,在《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编撰《三明医改十年蓝皮书》,承担国家医保局及地方行政部门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报告20余份,其中部分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主要学科带头人:谢良地(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