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干担当促发展 服务育人谱新篇
——“成信教务”党支部党建赋能业务工作开展
“成信教务”党支部在学校党委和机关党委的指导关怀下,建强立德树人基层堡垒,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支部党建工作多次受到表彰,近年荣获3次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4年荣获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党建引领,深学笃行:“成信教务”建强立德树人基层堡垒,发挥“党建育人”引领示范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本年度共开展各类党建专题活动22次,筑牢思想根基,落实党员干部主体责任。
立足本职,实干担当:“成信教务”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抓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三全育人实效。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强教学核心要素,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优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获批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8部获推申报国家级,获批数量在省属高校中位列第四。获批省级应用型产教融合品牌教材1种。申请项目争取到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00万经费资助。突破性承办5项省教厅主办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牵头获批4000万四川省第三批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
师生为先,服务至上:“成信教务”落实管理服务育人,践行“我为师生办实事”。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推进线上业务办理,实现学籍学历及成绩证明电子化,组织开展“AI赋能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改革创新”专题讲座、教学工作坊和华为国产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系列活动,编印发放《本科生学习指南》,建立学业成绩台账,规范学业成绩动态监管及精准帮扶。收到学生“雪中送炭,情系学子”感谢锦旗。
二、课程思政筑基育人,数智课程引领转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的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纵深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数智教学转型,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
聚焦课程思政“主战场”,深入挖掘思想内涵,纵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典型示范,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获批四川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相关称号10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3个。获批省级“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虚拟教研室”1个。选树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和专业各2个、示范教学团队6个、示范课程20门,汇编4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2个,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强化课程的思想引领。
紧扣数智转型“核心驱动”,深化应用型课程建设,全力助推教育教学转型。学校进一步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应用型优质课程。新增获批省级首批高阶课程4门、应用型品牌课程3门、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门。为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和数智教学转型,新增设校级本科教学工程“数智项目”专项,立项“AI+课程”17门,“数智教材”11项,“数智教学团队”3项,“数智课堂”5项,“数智实验”7项。
着力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工作,发挥优秀教材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推动教材建设。重点培育和打造经典教材,组织“十四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遴选,召开教材建设研讨会,开展首届校级本科优秀教材奖评选工作。获批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其中8部获推荐申报国家级,获批数量在省属高校中位列第四;获批省级应用品牌教材1种;评选2024年本科优秀教材奖10项。
三、深化改革谋新篇,固本强基育人才
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优化结构,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主动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需求,实施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现有招生本科专业51个,16个国家级、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教育部、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12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专业动态调整与布局。构建专业设置预警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本科专业预警数据监测,2024年调、停、增涉及7个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基于知识图谱与数智技术融合的辅修、微专业建设。出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试行)》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新设5个辅修专业、18个微专业。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获批应用型品牌专业、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各2个。学校作为四川省唯一高校成功入选首批“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召开2024年人才培养大会,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智化转型。
聚焦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开展有组织教研教改。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2024年新增立项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98项,增设“数智项目”教改专项43项。组织39项省级教改项目完成结题验收,推荐申报新一轮省级改革项目30项。新增教育部平台备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8项。强化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梳理设置全校基层教学组织。修订完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加强成果培育和孵化,启动新一轮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联合西南交大主办第二届西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创新专题研讨会。组织CDIO工程教育联盟年会暨“创新学习工场”建设研讨会。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开展系列宣传和交流活动。学校获选教育部电子科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副主任单位、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理事单位。
四、数智赋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强化教学质量文化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组织开展“数智赋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数字赋能教学创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以“选优秀、树典型、强交流、重展示”等方式选树优秀典型示范,分享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领导示范,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聚焦主题,开展教学专题讲座与教学工作坊。学校党委书记沈火明教授以“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为题作专题培训,为“AI赋能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改革创新”专题讲座及教学工作坊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他参与并指导了教学工作坊活动,为选树优秀案例的负责人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指导。200余名教师参与深入探讨交流,提升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
产教融合,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联合华为、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组织开展为期5天的国产信息技术专题师资培训,来自6所高校共56位教师参加,教师们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深化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教学创新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评优选先,强化榜样示范引领
组织开展教学类奖项评选,10名教师获得第五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评选出校级教学质量奖27名,院级91名;推进本科教学荣誉奖项体系改革,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与教学投入。
选树典型,广泛征集课程改革案例
征集课堂教学改革优秀典型案例56项,选树20项优秀案例推荐至教学专题研讨和教学工作坊进行互动研讨和交流展示。
五、持续改进,教学基础条件数智化显著提升
教学基础条件数智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智能等技术来优化教学流程。对教学基础条件进行全面升级和创新,实现更高效、智能、精准的教学运作,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两校区268间教室一体化综合改造升级,包括常态化录播、打铃系统、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标准化考场、LED灯、桌椅、空调、强弱电等,优化了人才培养智能化基础环境建设,完善了数智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共享。
两校区教室建立了基于大带宽网络架构下的高速直录播观看、多模态资源上传下载、在线教学等应用,实现了常态化录播全覆盖应用提升资源采集、建课备课、智能调用等应用效率,构建了多类型、多模态线上线下教学新空间,适应了随时随地的泛在化、碎片化学习方式转变,有效推动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提升数智化教学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应用环境基础。
六、数智赋能打造智慧教育云平台,“成信学堂”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
面向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积极探索建设了“成信学堂”智慧教育平台。通过“一平台、三中心”架构完成私有化的统一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搭建,支撑资源采集中心、课程管理中心、教学运行中心建设,实现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统一汇集、优质课程的协同共管、教学运行的体系构建,以及数字内容安全与版权自主保护。“成新学堂”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估,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平台汇集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学生作业等多类型资源,实现海量知识统一管理、资源融合检索与智能审核,为师生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平台支持在线备课、协同教研、AI助教助学、智能标签、智能笔记、智能知识点识别与切片、视频资源字幕自动生成等多模态AI智能处理。
“成信学堂”已成为学校线上课程的采集、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重要校本资源平台,成为教师线上建课、备课和开课的重要支撑,也是学校培育高水平线上课程和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试验场,适应了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师生教学需求。
七、聚焦产业链构建新生态探索地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聚焦电子信息安全产业链,高度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新型本科教育供给,构建了科教良性互动、产教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探索了服务西部的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校企双方顶层设计一体化管理体系和保障制度,贯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新时代产业链、政策链、创新链、服务链,搭建了覆盖产教融合教育全过程的“专业共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成果转化”四平台,推进了“人才培养供与需、创新创业校内外、企中校与校中企、成果转化校内外”四融合,系统构建了“校政行企所”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四平台、四融合”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生态,政产学深度融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新模式,激发了高校与企业的创新活力,确立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成信模式,形成了具有“成信大-网安”特色的产教融合示范。
与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签订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协议,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区块链三个新型产业学院入驻成都芯谷产业园区,打造了集教学、研发、实训(定培)、就业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示范区,实现成信大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有效对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
八、打造创新学习工场,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
为适应全球产业发展新形势,响应国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学校深入践行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方针,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矢志不渝地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匠心打造出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创新学习工场”。创新学习工场遵循CDIO、OBE教育理念,与学科竞赛相辅相成,以成果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系统化、全程化的评价体系,共同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学习环境。
“创新学习工场”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如同一座综合性的教育创新枢纽,有机融合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资源,与校内专业实验室紧密协同联动,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从理念萌生到样品成型的全周期实践训练体系。一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丰富课程内涵,拓展知识领域。二是积极搭建由校内外行业专家共同构成的专兼结合双创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指导。三是积极鼓励师生携手共创,通过思想碰撞与知识交融,共同攻克复杂难题。四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锚定紧密贴合市场需求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让学生深度参与设计、研发及实施全过程,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九、AI+知识图谱赋能新形态微专业建设与教学创新
建设背景:依托“成信学堂”校本智慧教育平台,形成以统一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支撑,以资源采集中心、课程管理中心、教学运行中心为核心应用的智慧教育体系,支持微专业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基于知识图谱的微专业运行。
运行模式设计:制定发布《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和《微专业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方案》,设计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运行模式,组建专项工作团队,实施线上线下结合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从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或知识点建设、教学运行与管理过程实施、教学评价与考核、毕业要求制定与审核,到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发放的全流程覆盖,形成了基于知识图谱驱动的微专业运行闭环。
实践与探索:首批设立18个微专业中选取集成电路设计与版图艺术、气象探测与人工智能、网络安全、AI 数字技术4个微专业作为知识图谱运行首批试点专业。学校立项相关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9个,申报省级教改项目2个。
网络安全微专业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复合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需求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构建微专业知识图谱,并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的试运行。目前已完成了7门课程、383个知识点、466个教学音视频资源与在线试题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