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名节重于泰山

发布日期:2009-09-27

名节重于泰山

近读明代于谦的《无题》诗颇受感动,他在诗中写道:“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把名誉节操看得比泰山重,把财利私欲看得比鸿毛轻,这个古训,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重名节轻利欲,在今天具有新的内涵。“名节”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它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名节,即名誉、气节、操守。名誉即名声,气节即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品质;操守指一个人平时的行为、品德。名节,是一种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正义,永不屈服,不图名利的高尚品质,一种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伟大精神。重名节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一致的。

重名节轻利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名节,视名节高于生命。“贤士徇名,贪夫死利”(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轻荣重义,薄利厚德”(魏·曹操《表刘琮令》),曹操认为一个人应当把道义、品德和名节看得很重要。名节重泰山,美名流千古。汉代陆绩,升任郁林郡太守,处事独慎,注重名节,为政清廉。他任满回乡时,经海道坐船返故里,因实在没有可以运回家乡的东西,又怕船太轻,压不住海上风浪的颠簸,陆绩只好请船夫搬来一块石头压在船头。陆绩返回故里后,因感念巨石,请人将此石头运回自己的宅院里,并书“郁林石”三字镌刻其上。明代弘治九年,监察御史樊祉把这块巨石移入城内巡按御史衙门府察院内的左侧,镌刻“廉石”二字,作为百官之戒。清朝苏州知府陈鹏又将“廉石”移至苏州况钟祠旁。这块汉代名物—廉石,虽经1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如故,使世世代代人流连忘返。一丝一文系名节。清代清官张伯行,由巡抚提升礼部尚书,赴任前,四方宾客皆携礼来相送,可这位尚书大人非但不纳一分一文,反而挥笔写下《禁止馈送檄》,悬于堂上。其文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之不值一文。”表达了张伯行为官清廉,关心民众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重名节、讲正气、脊梁直、骨头硬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他们虽然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做到了“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都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共产党人的楷模。一个人如果重名节,在民族危亡之时,就能以民族大义为重,舍生忘死;在强权高压之时,就能不畏权贵,坚持真理;在身处逆境之时,就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金钱美色诱惑之前,就能淡然处之,一尘不染。

重名节轻利欲,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品行。名节和利欲是对立的不相容的。重名节必然轻利欲,而重利欲必然轻名节。有的人在名利面前,淡然处之,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个人利益与名节发生矛盾时,始终把名节放在第一位。也有一些人重名利轻名节,沾名钓誉,利欲熏心,私欲膨胀,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面前,翻身落马,蜕化变质,跌入腐败深渊。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临近退休之际,革命意志衰退,晚节不保,乖上“腐败末班车”,收受贿赂,使得保持了几十年的名节前功尽弃。

人生在世,名誉节操很重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东西对人们特别是党员干部是新的严峻的考验。如果不注重名节,放松思想改造,把握不住自己,就会丢掉名节,一失“节”而成千古恨。是否能正确处理名和利,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严峻考验。高尚的名节,不是靠吹出来的,写出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成就的。它是理想、道德、追求在人身上的具体反映,它需要社会和广大群众认可,它要求我们坚持长期的党性修养和工作实践的磨炼,需要不断学习,需要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摘自《浪淘沙》二00九年第四辑

上一条:人生之路要有“红绿灯” 下一条:周恩来“拒礼”的艺术

版权所有: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吉ICP备090026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