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浙外人游学】东语学院陈文君老师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杨玲锋编辑:薛海丹时间:2017-05-31

  编者按: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升我校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竞争的优秀教师,我校持续推进教职工国(境)外进修计划,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访学深造。为推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提升我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学校新开辟“浙外人游学”专栏,陆续介绍公派研修归来的在校教师,展示各位老师的留学感悟、治学精神、教学探索和学术成果。

  陈文君,女,东语学院老师,主要研究中日语言学对比;2015.03-2016.03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
  春日微风轻轻起,温润的时光总是宜人。刚参加完工作会议的陈文君老师匆匆赶来接受记者的采访,聊起在东京访学的那段日子,她打开话匣娓娓道来。
  2013年11月,陈老师获得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2015年3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东京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出发前,陈老师向日方教授提交了一份研究计划书,她希望能通过此次难能可贵的访学机会吸收一些多元化的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地来完善自己的博士论文。也就是说,在前往东京大学的路上,陈老师还带着一份未完成的博士论文。
  聊起到东京后的生活,陈老师笑言:“因为我的专业是日语语言学,平时接触到的日本文化信息也非常多,所以我在社会文化差异上的不适应基本上是没有的。”在东京大学,陈老师住在一幢名为“科研楼”的大楼里,楼内不乏一些从事物理、化学等专业的科学家。作为语言类专业出身的陈老师,鲜少能接触到理科专业的学者,而正是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带给陈老师一些启发。她开始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大多数日子里,陈老师会选择在东大图书馆度过一整天的时光,“图书馆早上八点开门,礼拜天是九点开门,基本上我是第一个到图书馆的,然后晚上八点多再回到住处。”东大图书馆拥有极为丰富的馆藏,陈老师能在这里查阅到许多国内没有的文献资料,为她的论文撰写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平时,同在日本的学姐学长会向陈老师分享一些有关中日语言学的学会资讯,导师也会根据陈老师的学习情况与研究进度推荐她参加一些专业指向性学会。在这些专业学会上,陈老师得以与专业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开拓自身的科研思路。
  在东京大学,陈老师主要选修认知语言学、中日语言学对比以及日语基础语言学等课程。她说,东京大学的课堂模式一般会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教学模式,90分钟的课堂完全由教授讲述,阐述学科现象和问题。课后,学生根据课堂内容上交一篇论文形式的报告。陈老师说:“这样的课堂一般使用全英教材,而教授是用日语讲述课本内容。像我这样的学生,在听讲方面没有问题,但想跟进看课本的速度就显得有些吃力。”另一种课堂模式是讨论模式。讨论过程中,每个小组的主讲人率先“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观点,组内其他成员各抒己见,或提出反意向观点,或提出具有可塑性的改善意见。回国后,陈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引进了这种讨论模式。她将班里学生分成五至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发言,其他组需要对发言的小组进行提问。依靠这种创新形式,陈老师的课堂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此次访学经历中,令陈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日本学生在政治方面的积极发声。她记得,日本安保法案国会通过之际,东大师生纷纷在意见签上写下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对国家政治的见解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为期一年的访学结束后,陈文君老师满载而归。她顺利地完成了那篇20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在获取足够详实的资料后,经过梳理和归纳,陈老师在论文中明确阐述了日语中“授受”的三种表达方式,认为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三种表达方式时容易出现误用漏用,并在文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陈老师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近距离地去体验日本文化,了解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设置,学习了师生在课堂上更为有效的互动模式。现在,我上语法课、日语概论的时候,会从中日两门语言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告诉学生怎样去理解中国人和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差别。跨文化的进修给我的课堂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
 

记者:中文学院学生 杨玲锋
责任编辑:薛海丹
采访时间: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