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师是大学的重要标志,他们教书育人,更以其治学态度、精神品格丰富充实大学文化。
为更好地营造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我们在校园媒体中开辟专栏,陆续介绍“浙外学人”,宣传展示他们的风采,介绍他们学问人生的多彩经历和至深感悟,弘扬他们的高尚精神,以激励全校师生为加快建设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而奋发努力。
周明强,男,1955年9月出生,浙江安吉人,文学博士,教授。
从事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语用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在《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修辞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独立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语言认知与语言应用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合著)、《信息时代报刊语言跟踪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合著)等多部。著作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教育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突出学术贡献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浙江省教育厅)等奖项10余项。主持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2项。
获得浙江外国语学院首届“教学名师”称号、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浙江省人民政府)。
学术兼职: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华东修辞学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修辞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级重点学科学术骨干、专业方向带头人。
人生信念: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我出生于教师之家,一家中有五人做过教师。小时候就希望今后能做一名教师,但没料到的是,在刚记事的时候父亲就从共和国第一届县劳模、学区校长相继沦为民办教师,沦为农民、再度沦为所谓“历史反革命”,我们一家也就随之卷入了不幸。我从童年开始就在被歧视的目光中度过,“反右”、“四清”、“文革”,一次次的运动不仅给父亲以严重的身心摧残,带给我儿童至青年时代也是一次次磨难。我的求学由此变得十分艰辛:小学读过三年,小学“戴帽”的初中读过两年,推荐上高中的资格到了公社被活活剥夺,辍学期间,放牛、砍柴、打猪草等什么杂活都干,17岁时开始做农民挣工分。其经历比较丰富,种过田、当过电工,后来又做了教师。
不管在何种逆境中,我都坚持“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信念,换来的是群众对我信任,因此,在被剥夺了求学的权利后,我竟有幸被推举做了电工,两年后又被推举做了民办教师,在我做民办教师的两年里,我白天教书,晚上还要在小水电站义务值班发电到夜深人静。晚上的工作虽然没有任何报酬,却让我赢得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我参加高考竟然上线了,虽然因父亲未获平反、政审不过关而未被录取,但却给了我信心。1978年再次参加高考,我成了一名师范生,实现了做教师的夙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父亲获得了平反,我们终于能抬起头来做人了。近20年的政治运动结束了,我对党的信仰弥坚,我相信中国共产党是最可靠的,是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党,1989年,我郑重地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1976年开始做民办教师起,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30多年来,我当过小学、初中、高中、进修学校、大学等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过语文、数学、物理、语言学等多门课程。30多年来我一直用这个信念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虽说不上有大出息,却克服了一重重困难,乘上了一次次的“末班车”:而立之年完成大学学业,不惑之年硕士毕业,“知天命”之后获得博士学位。
人们习惯用“大器晚成”形容晚成才之人,而我则是“小器晚成”。是“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信念引导我一步步前行。
职业追求:养一颗爱心、练一技之长、争一席之地
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养一颗爱心、练一技之长、争一席之地。这里不揣冒昧,将此职业追求请教于大家。
首先,我们要“养一颗爱心”。就是要培养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这颗爱心,毛主席早就用“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做过高度的概括。各行各业都可以用“爱岗敬业”来要求员工,而做教师则更需要爱岗敬业,只有热爱教师这个行业,才能舍得投入大量的时间、投入更多的感情。教师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区别是没有下班的时间,上班在工作,下班回到家里也在工作。别的工作8小时之外可以是属于自己的,教师工作是不可能用8小时来衡量的,教师的工作时间可能是除了应付日常生活之外的全部时间。因为教育工作是良心工作,备课、批改、辅导、研究等所花费的时间都是要利用8小时之外来完成的。这个“8小时之外”的时间付出越多,教学的效果才会越好。如果没有爱心,不肯付出就不会有教育教学上的收获。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热爱学生,才会对学生在学习、做人方面给学生以引导,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指导他们养成做人的习惯、提高自己的情商。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我都能把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
第二,我们要“练一技之长”。就是在自己的专业教学的领域内有一样和几样过硬的、见长的本领。人生有限,知识无穷,每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行,即使在自己专业领域里,也不可能样样突出,能真正有一技之长,并能发挥好这一技之长就很好了。我们常常说到的创造性就是在“一技之长”上发挥出来的。就如齐白石以画虾见长,徐悲鸿以画马见长,张大千以画虎见长等一样,教师也应该在专业上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如第一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里让我们看到的是:钱梦龙以文言文教学见长,魏书生以系统指导见长,于漪以阅读教学见长等。我们在教学上应该时时追求自己的一技之长,磨砺好我们的看家本领。
在做中学教师时,我重视在作文教学上练一技之长,抓好作文教学的辅导、批改、讲评每个环节,并开展了快速作文实验和研究,发表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出版作文指导书籍10多部。指导学生发表作文10多篇,学生成绩提高很快,省会考语文成绩优秀、优良率在平行班中遥遥领先。1993年,本人因教学成绩突出,获得安吉县委、县政府联合评选的“讲理想、比贡献”先进个人(全县各行各业共评出13人,教师获此奖项仅2人),并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素昧平生的原杭州大学外语系吴洁敏教授在了解我的情况后,写信鼓励我报考研究生,经过几个月努力,1994年,我考取了杭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成了吴老师的学生,硕士毕业后,我成了一名高校教师。
在大学的教学中,我重视在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上练一技之长,在担任现代汉语、语用学、修辞学、语法修辞专题等多门语言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传统所说的“语言文字功底”是与现代汉语等语言类课程有密切关系的。与中学不同的是,中文系学生不光要继续提高其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的能力,而且要从理论的角度培养其获得语言能力方法。因此,我既重视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更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重视联系社会的语用实际讲解语言理论,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理论分析社会语言现象。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课程网站等拓展教学空间;通过专题讨论、课程小论文等形式,拓展学生语用能力提升的空间。主持省高校新世纪教改项目突出了学生语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科研,学生科研能力得到很好启蒙,毕业论文选择语言类题目的逐年增多,毕业论文语言类的论文优秀率逐年增加。主持的教学项目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三,我们要“争一席之地”。就是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内能有一席之地,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影响,作为高校教师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大学问家那样,具有让人仰视的理论建树。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准一个视角,开辟一个小领域,或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推进、有所突破。在学术上有所创新,才能赢得这“一席之地”,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
韩愈早就说过“术业有专攻”的话,我们高校教师要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有所“专攻”,有所突破。从事高校工作15年来,为了有所专攻,我将研究目标定位在现代汉语语用,研究方向可分为三个阶段:语境研究、歧义研究、话语标记研究。语境研究作为主要合作者完成了国家社科青年课题“现代汉语语境研究”,独立完成了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实用汉语语境学”,出版著作两部。《现代汉语语境研究》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第1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突出学术贡献奖(2009年)和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获得省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歧义研究完成了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厅课题,出版专著《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获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1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2年)、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和浙江外国语学院2009-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三部著作在学术界均有较高评价。如《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被著名语言学家邵敬敏教授认为是歧义研究第四阶段的重要成果,是歧义研究的新突破。第三阶段的话语标记研究刚起步,已有课题《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系统与认知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科研课题的立项。
每当我走上讲台,看着一双双求知的眼光注视着自己的时候,每当节假日手机被一条条署名“您的永远的学生”的问候短信塞满的时候,当毕业多年的学生举行同学会邀你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的时候,我感到了做教师所带来的满足!
从教寄语:让我们向善学、善教、善研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