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中文学院邵静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陈露遥编辑:杨秀中时间:2019-03-21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邵静,女,上海大学博士,我校中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学、影视传播学等。


  一个水杯,一支笔,一盆绿色植物,一叠学生的作业,这就是邵静老师的办公桌,就如她的人一样,简单而让人感到舒适。

从“错误”中走出坦途

  “有一点大家千万不要学我。”采访中,邵老师将自己的“错误”决定娓娓道来:邵老师原本学的是经济学,大三时突然感觉选择“错误”,毅然决定跨专业考传播学研究生,结果第一次落败;第二次她考取了苏州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结果又被“分配”到了自认为“大错特错”的广告学专业;工作五年后她做了至今无法释怀的“错误”决定:撇下四岁不到的孩子到美国访学,在异国他乡吃尽了苦头。然而,邵老师感慨道,正是这些“错误”决定,让她走出了一条坦途。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按你的意愿存在或实现,我们要有选择性遗忘的能力,记住美好的,忘记痛苦的,坦然地去面对现实,规划未来。”邵老师如是说,在她看来,尽全力做好当下的事,一切往前看,才是最重要的。

让读过的书流淌在血液里

   “学习这门专业课的意义在哪?”当下,有些大学生经常会纠结于这个问题。“让读过的书流淌在血液里”这是邵老师给同学们的答案。她认为,You are what you read.让读书成为习惯,书读得多了,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碰撞后,就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体系。
  针对专业课的学习,邵老师认为,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吸收不同专业课老师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

警惕“信息茧房”

  在人们生活节奏极快的今天,碎片化阅读这种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大众,邵老师和记者谈到:“我们要正确认识其优缺点并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类现象,了解其发展趋势,力求打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学习氛围。”对于“碎片化阅读”现象,邵老师直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碎片化阅读“背锅”了。有时在特殊的、短暂的、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们反而适合阅读一些简短的信息来充实自己。但前提是,我们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避免习惯性地被个体兴趣所桎梏。
  “信息茧房”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中愈演愈烈。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为了破除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邵老师倡导同学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她时常提醒同学们,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让习惯支配人。
  “勤读书、善思考,善待当下、畅想未来,不枉青春、不枉大学。”这是邵老师给学生的寄语。

学生记者:陈露遥(中文学院) 责任编辑:杨秀中

采访时间:201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