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王璟,女,清华大学博士,我校英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等。
从安徽师大到清华大学,这是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然而,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英文学院王璟博士还是选择了这条求索之路。
“考博前期的生活很单调,每天都要看各种专业书,工作之外的时间都花在看书上。”那时候,工作和看书就是王老师生活的常态。由于清华大学的翻译方向要求非常严格,除了翻译专业课,还要考文学和语言学专业知识,这对备考人员也是一大考验。面对各类专业书籍,王老师沉下心来,认真钻研。纵使工作繁忙,她也会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有条不紊地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自学。“虽然在备考的过程中需要看特别多的书,但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对我之后的研究很有帮助。”
清华大学外文系人才辈出,钱钟书、曹禺、季羡林、英若诚这些大家们都曾在这里学习。经过自己不懈努力,王老师有幸成为这里的一份子。漫步在校园里,感受着文人大家们曾经的气息,她的博士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清华大学给博士生提供的生活条件很好,一人一间宿舍,给博士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读博期间,王老师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同时还完成了一些翻译作品,其中包括《富兰克林自传》《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等。这些书籍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历史、宗教等,专业性强,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她是一个肯钻研的人,有不懂的地方就广泛查找资料,还经常请教各领域的专家。这些翻译实践让她对翻译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总结博士生活时,王老师说:“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是艰苦了点,但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使我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这对我之后的教学也很有帮助。”
王老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当记者采访她的学生时,她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没有比elegant(优雅)这个词可以更好地形容王老师了。”记者了解到,大家都很喜欢上王老师的英汉笔译课。每次上这门课,同学们都会早早地去占前排的座位。“王老师上课的时候很温柔,讲话也柔柔的,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浮躁的人顿时就安静下来。”王老师认为,“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作为一名译者再怎么仔细也不为过。2015级翻译班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王老师上翻译课的时候,为了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原文,一个小点、一个单词都会详细讲解,这对我们的翻译学习启发很大。”
学生们喜欢她,她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学生赞赏有加:“他们上课很专注,走神的人很少。而且课后也经常会有学生主动来问我问题,问的问题也不仅局限在翻译方面,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都会来和我交流,比如说要我推荐有价值的书阅读,或者自己读过的书中的观点也来和我讨论。”王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博览群书,扩大阅读范围。她觉得翻译学习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不仅要了解英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综合知识,还要通晓本国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在翻译中明察秋毫。另外,英语语言学习者不能只局限于英语的学习,尤其是翻译学习者,阅读优秀的中文书籍培养中文表达能力也相当重要。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顺畅表达,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翻译中实现余光中先生所说“对原语体贴入微,对译语运用自如”。王老师还想强调的是,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很多孩子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是因为他们还没感受到坚持做这件事带来的快乐,只要感受到了,他自然而然地就会坚持了。”
作者:英文学院学生邓美琦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7年4月5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