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西语学院李磊荣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俞珂瑶编辑:樊朝刚 毕莹时间:2016-10-21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李磊荣,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我校西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口译与教学、中国古典作品俄译研究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这句话来形容他再适合不过了。初次见面,他儒雅的气质、不凡的谈吐,便让人如沐春风。他是个“60后”,凭着内心对俄语的执着,在俄语翻译研究这条道路上已经长跑了30多年。他像是一本厚重的书,细细品他,你会发现他心中那个丰富的文化世界。这位绅士便是我校西语学院俄语系李磊荣博士。
                 他和俄语的“那些年”
  李老师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俄语。在他成长的那个年代,俄语是必学的外语,英语是二外。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和俄语结下了不解之缘。俄语听着优美,但比较难学,难在每一个词都富有变化。出于对俄语的喜爱和执着,李老师在高考时俄语得了满分。正是这样优异的成绩让他放弃了一度想成为记者或律师的职业理想,毅然选择了俄语专业。谈起那个年代,李老师说“那时候专业要求高,不像现在的学生都要全面发展。其实在某个领域里成为了专家之后一样也可以拓宽其他方面的技能。学任何东西,最主要的是自觉自主的态度。”正是他掌握了这种学习技巧,他尝试通过学习俄语来学习英语,相互促进,不断提升。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求学生涯中,李老师在俄语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大四那年,他参加全国俄语高年级组口语大赛获得第一名,之后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便留在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一教就教了20多年。工作期间,他在上外攻读了俄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在俄语的世界中不断前行。他说,当前国家非常需要俄语人才,学俄语非常有前景,但要努力成为高端人才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今年6月,他进入我校工作,“浙外比较新,年轻有朝气,处于一个新的高度,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输送外语人才,浙外是所非常有吸引力的学校。”谈到浙外,李老师满是期许。
  记者有幸现场旁听他对两位学生进行全国俄语大赛的辅导。听他说起俄语来像是在唱歌,亦像指挥家,可以从他的一字一句中听出俄语在他生命中的积淀。
                 他用俄语传播文化的“那些事”
  在李老师大三那年,他被国家公派至前苏联伏尔加格勒大学留学一年。因为喜欢《红楼梦》,从那时候起,他便开始收集《红楼梦》译本,同时还收集了古典文学、唐诗等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他把《红楼梦》反复研究,有些段落来来回回看了好多遍,吃透每一个字。他说,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不同层面的误解,我的目的就是想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俄语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中国文化。通过这些年对古典文学译本的研究,他觉得中国文学译本外文的译作很重要,要创造母语没有的氛围,既要读者接受,也要忠实原文。他还出版了专著《文化可译性视角下的< 红楼梦>翻译》和教材《中国文化简明教程》,让更多人读懂中国文化,呼吁更多的中国人来传承中国文化。
  尽管李老师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他还是把教好书当作第一要务。虽然“几十年如一日”是好事,可有时候未必。他认为当老师也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才能更畅通。
  李老师半辈子都致力于俄语的研究与文化的传播,来到浙外又是一段全新的旅程。浙外的桂花开了,他和俄语的那些事还在继续。

作者:艺术学院俞珂瑶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10月12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