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朱萌,女,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我校社科部教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德育等。
光阴曾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回转时光的车轴,朱萌博士的记忆就像空中飞舞的纸鸢,飘过山峰,荡过谷底,淌过小溪,到达终究要落定的地方。
成长的烙印
从毅然决然地辞掉中学教师的工作,再到孤注一掷考取北师大,六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她的人生旅程中留下了华丽的烙印。“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的第一天起,我就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深深的印刻在自己的心里,我经常觉得此生最美好的事情全都与北师大有关。”
读博期间,老教授的敦敦教诲鞭策着她,“把细节做到精致”。从词语规范到标点符号,从句法结构到篇章构成,每件事都要认真对待,做学问和做人都要努力、严谨和谦卑。“我经常觉得老师是在用一种方式来告诉我,不论到了什么时候,人都应该有抛开一切的藩篱,跳脱出去,要有重新看自己的勇气。老师用他的言传和身教告诉我,何谓教学科研、何谓做人做事做学问。”
朱老师谈及难忘的经历是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残奥会志愿者。当星光渐亮,夜色渐浓,林立的摩天大厦配合着炫彩的霓虹,向世界展现首都北京夜景的繁华,让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朱老师作为赛会开幕式的语言支持志愿者,主要任务便是帮助一些中外游客出行。每天从早上工作的那刻起,她便要开始长达十多个小时的站立。“很多次我累得想要放弃,但那种把事情做成功的成就感催促着我,让我坚持了下来”。在这次的活动中,朱老师收获很多,不仅在服务中锻炼了自己,而且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校但志同道合的朋友。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在朱老师看来,大学是一个让自己的思想变得饱满的阶段,学生应该放开眼界,多出去走走看看,不要只局限自己的世界里。
教学,此生最美好的事情
“教学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事情,从小到大,我心中唯一的职业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我很幸福因为我实现了我的理想。” 朱老师的课生动活泼,不拘泥于材料,常常以切身感受和经验来和同学们交流,在她的课堂上,你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感受到知识的快乐。“我觉得课堂应该是一个让人身心愉悦的地方,对于学生,我希望去熏陶,去感染他们,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讲学”。
朱老师很赞同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马克思更是曾经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对人格心灵的呼唤,是水的抚摸,而不是锤的敲击,这才使得鹅卵石如此的光滑圆润’。我希望可以打破同学们对于我们这种课程甚至是老师固有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实现一种良好而高效的教学互动,所以我的想法是要去说学生所关心的,讲学生应该知道的事情。”
谈到自己所研究的价值观教育这个问题,朱老师认为教育者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接受的心理规律。价值认同、情感体验和环境熏陶是一个价值观被接受的三种情况,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重视情感体验等环节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思想和行动的潮流之外,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是价值观教育工作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有一次,一个许久不见的学生见到朱老师,说了一句“老师,好想你呀”,于她而言,来自学生小小的关心都是一份莫大的感动。“我愿意去做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工作者,更愿意去做同学们的好朋友。三尺讲台对我而言充满无形的魅力,它带给我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在我心里教学就是我的根。”对朱老师的采访,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样进行得轻松而坦诚,无论何时,你都能感受到朱老师身上的亲和力和真诚感。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张茜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10月18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