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胡特,女,复旦大学博士,我校中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媒介素养、新媒体与社会变迁、少数民族村民的数码影像使用行为等。
走进她的课堂,你既能了解到时下的新闻动态,又能听到“太子妃、张国荣、火星救援、美国队长”。你不仅能感受到妙趣横生的“段子”,还能品尝到她偶尔端出来的几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在教学过程中,她会将自己的观点融入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代替直接解析无聊生硬的理论知识。
或许上一分钟她还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下一分钟就坐到了你们的中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她讲述传递,同时倾听了解。“教育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交互的,应该是与学生达成共识的过程……”胡老师如是说。置身于她的课堂,你能感受到她对传播学专业的那份满满的热忱。胡老师本科学习的是英语,后来接触过她感兴趣的金融、法学、心理学等,一番辗转后最终安身于这个“最有趣、最好玩”的专业。现在的她,从事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她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许多老师和家长视媒介如同洪水猛兽,禁止孩子们使用各种智能电子设备,但是她却认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无助于孩子们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她发现,有时候,媒介为人际关系中的误解和冲突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比如,在面临沟通障碍时,一些长辈总将原因单一地归结为孩子沉迷手机和网络,而忽视这背后潜藏的复杂原因,因此也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她说:“所以在未来几年的工作中,我可能会致力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大家正确认识媒介技术和新媒体时代,帮助大家利用各种新媒介技术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可能会开设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根据大家的专业需求组织工作坊,进行相关研究等等。”
“要么阅读,要么行走,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胡老师对学生们常常这样说。她体味过台湾充满人情味的民宿,她踏入过热情开放的美国西海岸,她沿着丝绸之路走了青海-甘肃一线,她晒过普吉岛的太阳……她也曾为了完成研究而只身一人数次出入云南高海拔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村落,在不通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手机信号的恶劣环境中推进田野调查。而她依然会告诉你在那里抬头能看到最亮的星空……这些行走中遇见的酸甜苦辣,都让她的人生之书变得愈加厚重、有韵味。这些她付出的汗水和泪水,都幻化成她内心的一团气质,融入她的一颦一笑,注入她生命的每一刻钟。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叶雅雯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5月9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