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康倩倩,女,浙江大学博士,我校科技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基础数学多复变函数论等。
2011年8月的杭州,像发了一场高烧。平日里,熙熙攘攘的街道似乎空旷起来了,行色匆匆地人们,一转眼的功夫,不知道藏到哪儿避暑去了。浙大紫金港校区也开启了避暑模式,只剩知了在树上悠闲地鸣叫。但东一教学楼的长廊里,气氛却很凝重。一位女生紧紧攥着她的论文初稿,坐在她博士研究生导师对面。“这个地方应该修改一下,你看……”导师不断抛出疑问,女生也回应自己的看法。每隔两三天,她就要一大早从玉泉校区赶来,把修改好的论文给老师过目,傍晚再把讨论结果带回去整理修改。以此循环往复,风雨无阻,度过了整个暑假。
一开始,女生想在写论文前,尽可能阅读完所有相关的书籍。但看到眼冒金星,还只是读完几本。“我才读了这么一点点,怎么写论文啊?老师催的那么紧,交代不过去。”她变得不知所措。幸运的是,她导师为她指明了方向:“写论文就像游泳。你必须先开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就好像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放在河里,这个人要么选择淹死,要么奋力去学会游泳。这也正好验证了史蒂文·温伯格说的:没人知道所有的事情,你也无需知道每件事情。”
为了“奋力游泳”,她整日泡在图书室里,一边补充知识,一边修改论文,有时还要熬大夜推导公式。回到寝室已是深根半夜,迎接她的只有一盏无力摆动的风扇。等从论文抽离出来,天已泛起了鱼肚白,又是彻夜未眠。打量一下自己,才发现穿了一天的衣服已贴在身上,手臂上被蚊虫叮了许多包。将近完成时,她已疲惫不堪,但想起导师在长廊的背影,她又打起了精神。
2012年,她家双喜临门,她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工作,勤奋好学的弟弟也顺利考上了大学。一直以来,她对弟弟的学业没少花心思,如今上了大学,她更是放心不下,常常打电话了解近况。她惊讶的发现,弟弟想不通的事情,很多是她正在做的,比如很少准假。作为班主任,她怕学生耽误学习,更担心他们人身安全。在开导弟弟的同时,她也在反思自己,这也使她更贴近学生。
科技学院15数学2班学生邬宁丹谈及她时,言语里充满感恩。“老师讲课很细致,每一个小点都反复强调。作业量大且批改严格,无论问题多小都会指出来,还会附上解题思路。就算用繁琐的方法解答出了还不行,她会在旁边写上简洁方法。她总说‘我要对我教的所有知识负责,也许这些东西影响到你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呢?’有时,她考虑的事情比我们自己还多。她不想我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常常督促我们去参加社会实践,尽早与这个社会接轨。”
她宁愿被学生吐槽啰嗦,也要把知识点讲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年轻教师,我深知如要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五年的研究生学习远远不够。”谈到教学时,她不禁感慨。为了更好的教学工作,每周她都要回一趟浙大,听她的博士生导师上数学讨论课,在导师的课堂里,她学到了更好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通过与学弟学妹频繁的接触,有时她还能掌握不少时下新潮的交流方式。
这位善解人意而又热心的姐姐,就是科技学院的康倩倩博士。利落的短发,温和的语调,加上济南人豪爽的性格,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亲近。因为读博,她懂得学习如游泳;因为教书,她感悟到教书也需要许多技巧。她愿意倾其所学,让她的学生变得更出色。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陈栩迦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4月15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