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胡友,女,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我校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农产品贸易、农村金融等。
最后一丝残阳打在地上与暗黄的沙漠融为一体,她踏着稍显沉重的步伐,腋下夹着已经完成了的问卷,低着头浏览着手上的画满路线的纸张,正准备前往下一个调查访问的地点。今天她已经走访了十几户人家了,略显疲惫的她仍在坚持,按照调查问卷,挨个问题请教农牧团场职工,仔细聆听他们的解答并做好相关记录。不放过他们讲述的任何一个细节,笔记本上簇拥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精确的数据。她就是我校的胡友博士。
胡友博士是湖北咸宁人,从小对王维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地域充满向往,向往那里的胡杨林,葡萄架,向往那里的草原、戈壁滩,向往那里的民族风情甚至文化饮食。她不远万里,远征新疆上大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如万顷碧波的草原,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景,还有神秘莫测的大漠奇观,让她为之震撼。当地的异域文化民族风情让她欣喜陶醉。新疆的老师、同窗和当地人民朴实的语言让她倍加温暖。虽离家千里,但是同学和老师对她的关怀和照顾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暂时忘却了思乡之苦。
说起在新疆求学期间的经历,胡老师充满深情地回忆,她说,在新疆的那几年是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的几年,特别是她的导师对她的一生的影响重大。当初在新疆读硕士,为了完成硕士论文。她的导师亲自带着她们深入基层,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验生活,调查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走在第一线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求学做学问不仅要从书中获取知识,更是要走进社会,走近人民,自己去挖掘潜在的知识。胡老师说,有一次,导师跌倒,摔伤了腿,行动不太利索。她和她的师姐妹们一起去导师家看望导师。本以为在学校里德高望重的导师应该住在非常讲究的房子里,但让她们震惊的是当他们到了导师家发现他住得仍旧是90年代中期的房子,从来没有重新装修过,十分的陈旧和狭小,摆设也很简朴。大家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导师的神情仍是那么平静、慈祥而温婉,微笑着说:“我不介意房子的大小和新旧,自己住着舒服就好。”导师的这句话在胡老师心里激起了波澜。导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她终生学习的楷模。
在教学方法方面,胡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她在讲解繁琐的国际商法时,穿插了几则学生平常关注的腾讯新闻作为例子来介绍如何运用商法。顿时点燃了原本在课堂上百无聊赖,哈欠连天的同学的热情,他们不再埋着头干自己的事,而是挺直了身板,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PPT,齐刷刷地看向黑板,聚精会神地听课。胡老师说她偶尔也会在课件里播放几段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视频,将国际贸易知识无声地渗透在视频中,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既生动又形象。课后,同学们也会主动找老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这让胡老师深感欣慰。
现在,胡老师不在乎自己现在取得的小小成就,因为在她眼里这些成就并不显赫而是自己教师生涯上的任务罢了,她仍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作者:英文学院学生李瑶瑶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4月13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