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浙外举行第四届“一带一路”涉外法治论坛、第八届自由贸易港建设法治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背景下‘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与自贸区(港)法治创新研究”。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柴改英,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谢斌,浙江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楼戬,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陆剑锋,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先春分别致辞。前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前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惠康,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勇、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伐等出席活动。130多位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参会,为浙江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言献策。
柴改英指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自贸区(港)建设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起来,以“三大倡议”协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次论坛汇聚国内学术界知名专家和实务界业务精英,展开深度研讨交流,既有利于强化浙外涉外法治交叉学科建设,又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与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共建单位的合作基础。
谢斌就如何加强涉外法治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要把握涉外法治的政治属性,深化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等领域的研究,为我国运用法律手段深化合作、赢得竞争提供解决方案。二要聚焦关键领域重大问题,加强研究攻关,增强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三要彰显中国特色,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涉外法治理论,紧紧围绕涉外法治建设实践,总结提炼涉外法治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观点、理论。
楼戬指出,希望浙外继续深化涉外法治论坛建设,不断加强涉外法治智库建设,精准回应涉外法治重大需求,继续擦亮“小语种+涉外法治”的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浙外模式”,为我省全面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陆剑锋建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具有浙江贡献力的涉外法治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一体推进浙江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和队伍建设。
陈先春指出,加强涉外法治研究,对浙江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有重要意义,也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创新贡献了浙江经验。期待浙外能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产出更多高质量智库成果。
会上还举行了《“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2024)》新书首发仪式,“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发展委员会(专家咨询委)专家委员聘任仪式,以及浙江外国语学院涉外法治事业发展项目基金捐赠仪式。
人民出版社茅友生编审代表出版机构致辞。他表示,《“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为新时代中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法治保障思路和建议,为探索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科学的学术道路做了诸多有益尝试。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黄惠康作题为《奏响涉外法治建设的时代进行曲》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涉外法治建设的第二个春天已经到来,他详细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提出了加强涉外立法建设、加强涉外法治实施建设、加强境外守法用法建设、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建设、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开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小勇作题为《海南自贸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他阐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关系,总结了海南自贸港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的成就与难点,提出需要完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的功能,完善商人友好型的争端解决机制,平衡开放与安全的关系。
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聚焦“中国特色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研究”和“‘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各抒己见,深入交流研讨理论实践关联,探寻涉外法治新路径。
本次论坛活动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办,学校“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承办,浙江省贸易摩擦应对研究中心、浙江省法学会自由贸易园(港)区法治研究中心、浙江省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协办。来自外交部,浙江省及地市区县相关部门的有关领导,浙江涉外法律服务界和兄弟院校的代表,《“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2024)》书刊作者,浙外职能部门、学院有关负责人等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