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4.2 ka事件为标志的中-晚全新世过渡期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气候变化被认为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消亡有关。在中国,该时期也见证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转变。然而,在这一关键过渡期,中国东亚季风区水文气候如何变化仍不清楚。华北地区的古水文记录普遍表现出明显的干旱,而越来越多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气候湿润。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缺乏独立的古水文记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东亚季风环流的锋面区,对东亚季风变化尤为敏感。此外,它还是全新世中-晚期农业向东南亚传播路径上的关键节点。因此,探究全新世中-晚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水文变化及其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潜在影响对认识气候突变以及人类适应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古生物研究院王新欣博士及其合作者选取位于福建东北部的水竹洋全新世泥炭沉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分辨率的植物叶蜡脂类分子和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4.7 ~ 3.8 ka期间发生了显著的干旱,可能主要是由于热带太平洋在该时期呈现类厄尔尼诺平均态。它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南移动,中国东南地区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长期控制下,降水大幅度减少。而同一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稻-旱混作遗址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据此推测,该时期气候突然变干可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农业向稻-旱混作模式的转变。本研究详细揭示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晚全新世过渡期古水文变化特征,为认识东亚季风区中-晚全新世过渡期古水文空间变化模式和驱动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同时,还为东南沿海地区农业起源与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
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古生物研究院王新欣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咸雨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东北师范大学赵红艳教授和德国地学中心(GFZ)Dirk Sachse博士为论文的合作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留学基金委、云南省科技厅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Wang, X., Huang, X., Zhao, H., & Sachse, D. (2022). Abrupt drying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during the mid-to-late Holocene transi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2GL100257.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0257
水竹洋单体氢同位素记录与古气候记录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考古资料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