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chinese >> 院系 >> 大气科学系 >> 本系简介 >> 本系简介 >>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简介
来源:大气科学系 | 作者:大气科学系 | 发布日期:2023-04-07 15:55:01;  [关闭窗口]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简介

 

1、发展简况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立足于西南边疆,有近 50 年历史,是我国大气科学基础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我国西部和边疆艰苦地区的基层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工作者,服务于西部边疆气象基层工作。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始于1971年建立的气象学专业1976年建立气象教研室2002年正式设立大气科学系。2017年云南大学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后,大气科学系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持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具有云南省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云南省品牌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大气科学学科入选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2、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年龄与职称结构图

 

大气科学系现有专任教师33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讲师10人。84%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25%左右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教师队伍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岭青年人才11人建有“云南大湄公河次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低纬高原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团队”。建有三支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

 

 

 

3、专业教育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以“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为发展定位,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扎根西部,在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2017年双一流建设以来,本科生每年招生约70人,其中5名为大气科学定向生,定向服务云南省气象局人才需求。本科升学率约50%,就业率接近100%4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气象行业工作,而30%以上毕业生进入了西南的气象局工作。大气科学专业就业率、升学率均长期稳居全校前列。

 

 

本专业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紧扣三全育人,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塑造刻苦上进、扎根西部的专业文化。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持续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深化科教融合育人,2014年起与中科院大气所联合创办大气科学菁英班。创建三年云大校内学习、一年中科院科研实践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教学成果2020年获云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年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研究生教育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主线,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云南大学建有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大气科学学科点,肩负着为西南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区域提供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科技支撑的重要使命。在研究生培养中贯彻“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树立“教学相长”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并驾的新理念,创建了“教学相长”型师生综合培养体系,构建“教学相长”型研究生思政教育新范式,以期为建设西南地区气象人才高地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双一流建设以来,硕士研究生每年招收20余人,博士研究生每年招生约10人,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2017年起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聘请大气物理研究所多位知名学者担任校外硕士生导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同时,聘请国家气候中心,云南省气象局等多位知名气象专家作为学科校外导师,增强学科培养体系对国家西南地区气象业务人才重大需要的支撑。

 

5、特色研究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全面开展全球变化、热带季风、大气环境、陆气相互作用、极端和灾害性天气、古气候与古环境的重建和模拟等方向的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全国以及西南地区减灾防灾的重大需求,服务于云南省“三个定位”以及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主持过大量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项目等。在国内外三高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大量研究成果,如准静止锋客观定锋方法、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南支槽强度表征等在气象业务预测、预报系统中进行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获得过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个省级奖项。


 


本系的特色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与热带季风,大气环境与陆气相互作用方向上。

热带季风与全球变化


 


研究成果亮点包括首次提出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交界面(IIE)为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首次提出孟湾-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BEAP)并揭示其对亚太地区气候异常的影响。率先应用非线性理论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滑坡泥石流的中长期演变特征,建立了描述滑坡泥石流中长期演变的月尖突变模型。根据梯度风公式提出西太副高动力学指数并通过耦合模式后报试验确定其有较好的预报性能。揭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气候异常的海温强迫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包括类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对东南亚低纬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温跷跷板模态对IIE年际变化的影响机理、ENSO海温异常对BEAP遥相关型的影响机理等。

大气环境与陆气相互作用


 


研究亮点包括建立了能见度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新方法,获得了全球长时间序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证实了中国地区小雨减少的原因是由增暖引起的相对湿度减小而非气溶胶增加所致;揭示了东南亚生物质燃烧影响低纬高原大气污染的路径和天气系统及影响机理。建立了影响风速的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力的分离;揭示了驱动力和土地利用改变影响陆域风速时空变化的物理机制,定量评估了不同土地类型改变对陆域风速减弱的贡献。率先引入人工智能粒子群算法优化陆面参数,改进了陆面模式中冻土参数化方案,提高了陆面模式模拟能力;提出评估陆面模式的新方法,定量评估了模式结构、气象要素及陆面参数对碳水热通量影响;揭示了低纬高原土壤湿度对气温的影响机理。

 

6、科研教学平台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在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各类省部级科技项目、以及中国气象局和云南气象局的支持下有气象观测场、高原大气环境与边界层过程观测平台、大气臭氧观测平台以及高性能计算集群实验室。获批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大湄公河次区域气象灾害与气候资源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高校低纬高原大气环境与边界层过程重点实验室


    

 

气象观测场建有基本气象要素观测仪器,以及雨雾滴溥仪、辐射监测站、全天空成像仪、云高仪等监测仪器高原大气环境与边界层过程观测平台配备了大气环境监测站、浊度仪、微脉冲激光雷达、粒径普仪、仪器,黑炭仪、自动气象站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气环境观测仪器大气臭氧观测平台有Dobson分光光度计和Brewer臭氧光谱仪(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昆明第209号大气臭氧监测站)。


 

 

7、交流合作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崇尚科学的学术气氛,持续推进国内、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推进与世界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大气科学前沿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大气科学领域知名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长期密切合作交流。同时,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泰国艺术大学等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主持和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


 


面向东南亚积极牵头推动绿色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科研育人国际合作伙伴网络。本系教师与泰国、尼泊尔、澳大利亚、美国、挪威、英国等多个国家合作,承担了大量政府委托的大气环境、气候预测等社会经济发展决策基础研究项目,并开展多方面的社会经济咨询服务多次承办了重要的国内外学术及教学会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项目交流会及“2019海峡两岸台风与暴雨学术会议”等。其中,2019年协办由中国气象局主办的“第十六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9名留学生和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青年科技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与中国气象局及各省市气象局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与联系,面向区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实际业务难题以及防灾减灾重大需求,在科技攻关学科平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合作。局校双方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取得丰硕成果联合申报并立项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申报并获得了多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励,联合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科技论文。本系在气象局业务部门的辅助下,“沉下去”真抓实干,面向群众关心的气象问题,攻坚克难“大提升”,已将大量研究成果在气象业务预测、预报系统中进行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Copyright © 2009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School of Earth Sciences,Yunnan University  地址:云南大学呈贡校区,
   地球科学学院, 电话:0871-65033733,邮编:650500,Kunming 650500, China,ICP备案号:滇ICP备12004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