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催人奋进,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多年生稻课题组师资博后 廉小平:
我是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名博士后工作者,小院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从事的农业现状,认识到农民、农村、农业对于我国迈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振兴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应当积极响应,扎根科技小院、产研结合、服务基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做出奉献。
2022级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应利萍:
小时候常常见到父辈们在稻田里穿梭的背影,直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却从未有过切身体验。今天看到了总书记的回信,作为农学人的我倍感骄傲与荣幸,在西双版纳景洪基地种下多年生稻是我人生之初体验。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理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走到田间地头,做到“学用结合、勇于常新”,并在实践过程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邹书:
当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时,我备受鼓舞。作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员,扎根于农业生产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是我来到科技小院最大的收获。在科技小院的一年里,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了我的“三农”情怀。田间的辛勤劳作,挥洒汗水,让我更加热爱丰收的气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自己的所学变成自己的经验,更好的为“三农”服务。不忘初心,时刻谨记自己作为学农人的使命,为“三农”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军: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也就越近。回忆起科技小院的日子,那种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我也在其中尝到了不少“甜头”,在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时光让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了解农民心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科技小院作为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之间的纽带,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的催化剂,更是农科学子求学道路上的强心剂。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思来: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我是云南大学农学院研二的农学学子王思来,同样也是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学生。作为一个生于农民,长于农村的我来说,当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有感而发,我认识到必须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坝,发挥实干精神,脚踏实地,把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汗水撒播到大地上,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时刻谨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2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谭婷: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的回信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员,在驻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云南大学实验站的过程中,我们师生同吃同住,在这里,我们扎根于生产一线,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产,亲自体验水稻生长的一生,育秧-垒田-插秧-灌水,施肥,通过生产实践去发现问并解决问题,用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我作为青年一代的新农人,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去发现生产问题并解决生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学农不是“自讨苦吃”,我们在苦中作乐,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从实践学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在苦中磨练心性,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在这里,我不仅做饭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学习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很珍惜在这里生活的日子。
2022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孔艳红:
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之后,我热泪盈眶,作为一名学农人,我在云南大学农学院的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也有着相同的体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乎民生,自建国以来,我国十分注重农业发展,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人在农业当中,前赴后继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新希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作为新时代的农业人。我深受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鼓舞,立志在农业当中深耕沃土,培育秧苗。时刻不忘初心与使命,时刻不忘党的希冀与嘱托。俯身插秧怀天下,汗水落地济万民。作为农业研究生,农业教育非实践无以探精微,非实验无以求真知。我们要时时刻刻秉持谦虚谨慎的科研态度,做好科研,回报国家。
2020级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曾许鹏:
从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作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一员的我感悟颇深: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心着我们学农学子,鼓励我们克服求学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希望我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我们要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于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间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22级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黄泽楷:
作为一名云南大学农学院的一名在读研究生,目前在深扎于云南省西双版纳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田间一线,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深有体会,“年轻人要学会自找苦吃”,也深知学农业是真的苦,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也是我们每个学农的人的“底线”。过去以来我国也一直都是“农业大国”,但是迈向“农业强国”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切肩负在我们每个学农的学子、科研工作者手上。作为新时期青年,我们立志深耕于祖国大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河原:
作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学生,我感触颇深。新时代的青年就要有“自讨苦吃”、苦中寻乐的精神劲,农学的学生们紧跟农业强国的政策,把课堂知识与田间地头结合一起,实地的对当地农户传授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推近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努力做到爱农、兴农、助农的新时代农学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铺砖添瓦,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019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凌宏:
在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我十分惊喜和感动!作为农科学子和科技小院的一名学生,2016年,我们多年生稻团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曼拉村建立了多年生稻科技小院,长期有10名团队成员及2-3名指导老师驻扎在科技小院,我们驻扎在科技小院扎根生产一线,为农户提供服务。同时以科技小院为核心,辐射“一带一路”国家,扩大全球影响力,推进技术国际化进程。我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锤炼自己的本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2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 李建丽:
今天,在云南大学多年生稻课题组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学习了之后本人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我于2022年9月入学以来就加入了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在这里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搬到了实际运用之中。从前的我,对于下田是非常陌生且抗拒的,但通过现在的学习,我深深的爱上了西双版纳这片土地。在这里我们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共同劳作,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试验的空间,我们也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多年生稻生产技术,虽然每天都很累,但我们依然很快乐。风景如画的乡村,团结一致的同门,轻松愉快的氛围,浪漫的不只是水稻,更是学农的我们。
2020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善文: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子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这对全国的农学青年学生都是极大的鼓舞。我们要坚定爱农、学农、知农、用农的决心,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专注于“三农”事业,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学习,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农业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2022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万鹏: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我们深受鼓舞,作为全国科技小院之一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我们扎根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美丽的曼拉村,作为青年一代的“新农人”,从农民伯伯身上学习那种艰苦奋斗,卓毅为艰的精神,既然选择农学,那就不要怕吃苦。身为学生的我们,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带到了田间地头,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强国,保证基本农田,把饭碗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当念物力维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学于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今年是云南大学的百年校庆,身为云大人,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大的贺信的时候,大家都是倍感鼓舞,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回信,身为同是科技小院的一员,也是深受鼓舞。恰逢五四青年节之际,青年一代的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青春力量贡献于农业生产,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2021级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暴亚冲: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确知此事要躬行,必须下到农村,走上田坎,投入其中常思索,落到实地广调研。瞄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总之因地制宜、埋头苦干的搞好发展,切勿凭空推断,浮于表面。理论决定高度,实践决定深度。思想解不解放,担当作为如何,创新力度大小,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落地和预期效果,而实干往往是最有效的检验方式。我们要在实干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实干中磨练才能增长知识,才能在实干中成长成才。
2022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帆: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有感而发。作为全国科技小院之一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我们扎根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美丽的曼拉村,在这里我们与农户同吃同住,一起参加农业生产,扎根于水稻生产一线。科技小院是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说学农很苦,但是我们就是要“自找苦吃”,在艰苦的环境中,适应、磨炼,培养吃苦精神,积累人生宝贵财富亲身参与多年生稻的种植,带着草帽,穿着水鞋,扛着锄头,每天早出晚归,从对土地的陌生到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是我们每位曼拉人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时间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2021级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陈蕊: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饱含对农科学子的殷切期望,反复学习内心仍激动不已。在科技小院可以直接深入到社会,了解农民、农业、农村,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农户逐步建立感情,既培养了对基层农户的感情和家国情怀,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青年学子,深感责任重大,时代的接力棒落在我们手里我们须满怀热忱,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全力以赴,不愧时代,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3级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李朝阳:
在七年的农学学习过程中,一向以身为农学人而自豪,特别是成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员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一句,感悟颇深。之前,一直倾向于农作物的基础研究,对于农作物的繁育与生产过程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而加入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后,让我了解种质的重要性,以及栽培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阅读回信以后,让我无比激动,坚信自己所选是可以为国家与人民给予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昆翰:
在科技小院奋斗的日子是我此生最难忘的回忆,看到总书记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回信,同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科学子,我倍感鼓舞。“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三农”故事的挖掘,别有一番情调,“三农”事业的建设,大有可为!在广袤乡村之中,在绿水青山之间,我对“三农”事业和农科学子肩负的时代重担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认知。虽然力量微薄,但我会努力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奉献终生。
2020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普新援: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农学学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深受鼓舞和激励,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农业农村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和新农人,我要不断磨炼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学习,增强本领,让自己成为勇担当、能担当、敢担当的农业工作者,用自己所学为农民解决问题,让农民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让农民幸福富裕。我将不忘热爱农学的初心,砥砺前行,为“三农”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贺汝来:
知识是种子,只有触碰到大地才能参天。在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时,我备受鼓舞。作为一个农学学子,在前往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以前,却缺少对"三农"的深刻认识。只知象牙塔里春风暖人,不知黄土大地的春种秋收。在小院生活的两年里,我们扎根在基层,生产在一线,以农村为家,与农民为伴,用科研推动农业发展。科技小院与“三农”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使科学去正真解农民近愁,思农业远忧,同时让广大农业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唐筱韵: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回复,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学校学习“真功夫”后走出“象牙塔”,在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中学习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基层一线,挥洒青春汗水,用我们的专业特长赋能乡村振兴,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知农、爱农、懂农的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加速提质。
2020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廉美婷:
作为新一代农学人,我在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生活、学习了两年,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同一块田埂上学到了农事操作、做人的道理,在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上留下了欢声笑语,我们做杂交育种、我们搞种植栽培、我们玩转无人机……我们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田间地头我们把课堂理论付诸实践,在兴国路上我们寄寓家国情怀,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这里有一群有情怀的农学人,我们正青春,我们在爱农兴农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韩雨航: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作为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员我倍受鼓舞!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有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乡村实践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唐思佳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与任务。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农业学子,通过科技小院,我们才能从课堂走向农村,从理论走向实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留在农民身边。科技小院不仅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等综合素质的课堂,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愿我们每个人在这小小的“院子里”都能够大有所为。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白艺璇: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倍受鼓舞。我对今后的学习和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将理论和实际相互融合,注重调查研究,培养自己的大局意识、看齐意识。今后的生活中,我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作为一名农学学子,要学好理论知识,今后扎根祖国需要的地方,纵横天涯披风沐雨,多行路多吃苦,脚踏实地多为人民服务。
2021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高瀚:
时值“五一劳动节”之际,“五四青年节”前夕,我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同为一名农科学子,也作为云南大学科技小院的一员,这样的回信也让我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充分肯定了我们农科学子通过学校在田间地头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农村,走近农民,也包含着对我们的期待和关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科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脚踏实地、扎根农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2021级作物学硕士研究生 袁圆:
反复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的回信,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学学子的深切厚望及浓浓关心。作为一名云南大学农学院的学生,我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田间试验成为我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在科技小院的生活和学习,更有效的将我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从书本走向田间,从理论走向实践,是我们报答祖国的有效方式。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脚踏实地的将自己所学所得奉献给我们的祖国大地。
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禹甫:
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精神是当代农业学子的立身之本。从校园到田间地头,再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为新的理论提供“土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农业学子应该把兴农兴国作为每个人自身的义务,时刻提醒自己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小到让每一个老百姓吃饱,大到让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保证是我们新农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望每一位学子都有大展宏图的决心,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桄齐: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
信中提到,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农人,我们要发扬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明确目标、挺起脊梁、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努力的承担乡村振兴的责任,不断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1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贾镇行:
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作为科技小院的一员,深有感触。作为农学研究生,科技小院给我们提供了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
我觉得于我们而言,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如果不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那么这一切不就变成纸上谈兵了,只有这样做了,等到我们毕业之后,才不会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切切实实给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奉献力量。
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戍悦: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改土治碱,造福曲周”。“曲周精神”凝聚着农大人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精神和情怀,而“科技小院”这一模式则像星星之火一般,点亮了全国农科学子的奋斗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使我倍受鼓舞,在本科期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已经是我的奋斗目标。读研后,在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真正体验到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也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作为农科学子,“乡村振兴”使命在肩,我们必将把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出一份力、添一份彩!
2022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罗静:
在这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能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祝福与期盼,我为自己是一名农学生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并努力追逐。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黑海冠男:
阅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的内心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农学类的研究生,除了掌握好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科技小院,我们实现了从书斋走向村庄,切实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从而解决农民们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更需要打磨自己,努力做到扎根大地、扎根基层,真真切切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我国的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昕怡:
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小院的回信,我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脚踏实地在大地上写文章的决心,深入科技小院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水稻种植的不易,从播种、育苗、插秧等过程都耗费人力,更加深刻地理解多年生稻的成功选育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轻简化生产的重大意义,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深入田间地头,培养爱农情怀,学习兴农本领,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徐叶菊: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的回信,我深受感触。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科技小院是一种新的培养方式。这种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等紧密结合。作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名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时常到田间地头参与试验,尽可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正真的把论文写到大地上,让乡村农民能够收获更多的好处,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杨涛:
当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回信后,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对农学学子的期望与关心,农业、农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只有深入中国实际,从田间地头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所需相结合。吾辈农学学子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让青春的热血在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此激励自己,砥砺奋进,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郎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到: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当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时,我们备受鼓舞。作为云南大学农学院的学生,作为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员,我们深深扎根于农业生产一线,与科技小院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读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我决心以实际行动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导师们对我的教诲,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将自己的所学变成自己的经验,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积极发现问题,解决田间问题,将会十分珍惜自己在科技小院的每一分每一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报社会。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永秀:
作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员,在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时,我深受鼓舞,我们不仅是田间课堂的学习者、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服务者。从课堂走向田间,我们需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将专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不怕苦不怕累,把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积极去探索创新,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陈超伟:
听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我认识到要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大地上。
作为一名曾长期驻扎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云南大学田间实验站的学生,我倍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要用毕生所学致力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着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和关心,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光荣。
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清华: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我感到十分荣幸与激动。作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份子,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扎根农业生产一线。我们要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作为一名农学生,虽然每天都很累,但一想到我们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我们感到很开心。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以青春筑梦新时代。
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昂磊
五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回信并在信中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而这,也是给广大农业领域工作者的回信。身为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一员,时刻牢记:我从农村来,农民养育了我,土地滋养了我。现今,在科技小院的平台,更需要将青春献给田间地头,在田间感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真谛,到农村去的学堂去培养乡村振兴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迎来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