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文摘》2024年第19期转载政府管理学院常轶军教授《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原文发表于《探索》2024年第3期。
该文认为,民族是人的身份认同,人是构成民族的主体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的是人心,最终要落脚到人身上。对于中华民族是什么共同体的理解,直接决定为什么要铸牢、铸牢对象是谁、如何铸牢以及铸成什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元复合体,既是历史共同体也是现实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情感共同体,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赖个体对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认同。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联结个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纽带,其不仅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而且可以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助于应对内外部文化侵蚀,保障文化安全;以中华文化认同凝聚海外侨胞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民族复兴;以中华文化认同凝聚爱国力量“反独促统”。基于对中华民族是文化共同体的分析,提出文化符号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以通用语言文字符号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交往交流交融;以地理符号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认同;以历史符号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集体记忆;以传统节日符号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情感认同。
该文是常轶军教授继《国家安全的政治认同之维》(《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后再次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一经发表被多个平台转载推介。该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的重要成果,也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体现。
来源:社会科学处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