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以历史系和档案与信息管理系为主要依托,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早在1923年,私立东陆大学开设历史课程。1925年春,历史系成为东陆大学最早设置的系目之一。1937年,云南大学初设文史系,下有史学组。民国时期,闻宥、钱穆、顾颉刚、吴晗、白寿彝、向达等著名历史学家都曾在此任教。1951年云南大学正式成立历史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史系先后设有历史学、档案学、图书馆学、人类学等专业,成立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西南文化史、中国民族史、云南地方史、中国封建经济史、西南边疆史、南亚东南亚史、西南亚史、西南古籍研究等教学科研机构,逐渐形成了以方国瑜、江应樑、杨堃、李埏、尤中等著名历史学家为代表的学科队伍,民族史、专门史(经济史)分别于1981年和1988年获博士学位授权。1988年,档案系正式成立,由档案学、图书馆学两个专业组成。1995年,云南大学历史学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普通高校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专门史获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云南大学获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5年底,历史与档案学院正式组建,开启了机构建设、师资优化、人才培养、专业与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截止2023年4月,学院共有历史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民族史、中国经济史、历史地理、世界史、考古文博、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等10个教研室,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考古学与文物评估中心、欧美史研究中心、西南古籍研究所、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等6个系所结合性质的研究所,并建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云南省教育厅“数字人文”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1个,计算机信息管理、声像技术应用、信息组织与检索、档案信息化等实验室4个。
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2人,讲师27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66人,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8人,教育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云岭学者3人,云岭文化名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人;同时学院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兼任学院硕博研究生导师,逐渐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多样、职称结构均衡、知识结构多元的高学历优质师资队伍。
历史与档案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逐渐构建起贯通“本—硕—博”、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相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遵循“新文科”要求,以边疆民族地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一流人才培养为特色,将专业和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不断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历史学专业与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已建立“1+2+1”联合培养机制,常年选拔优秀本科生到复旦大学学习;自2022年起,学院又开始实施“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设立历史学拔尖试点班,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入学新生,推动云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截止2023年4月,共有在校本科生517人,研究生76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49人,博士研究生112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均在90%以上,本科生升学率也保持在50%以上,居于省内各本科专业前列。
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历史与档案学院充分发挥边疆区域特点与优势,集中学院优质师资,做到学科有特色,专业有特长,体现边疆民族地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不可替代性。2019年12月,历史学和档案学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2021—2022年中国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云南大学中国史连续两年排名均为第11位,进入全国前10%;世界史排名分别为第33和第29位,进入全国前50%。2022年,中国史获批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在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历史学专业连续3年评价等级为B+,高于国内一流水平;档案学专业评价等级为B-,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历史与档案学院以“立足边疆、跟踪前沿、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服务社会”为建设思路,发扬“敬畏学术,追求卓越”的院训精神,在教学与科研中践行“不淹没前人,要胜过前人”的治学理念,已建成国内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与地方政府在民族、边疆及有关问题方面的重要思想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