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于国家来说,历史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对于个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泉。基于此,理解中国·“汀蘭”读书会第五季欲通过阅读经典,使同学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历史,通过历史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在一场久违的春城瑞雪中,同学们迎来了2021-2022下半学年的忙碌的学习生活,历史与档案学院的理解中国·“汀蘭”读书会也在新学期继续扬帆前行。
2022年3月18日—6月13日,理解中国·“汀蘭”读书会分别以线上、线下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八次读书实践活动,来自历史文献学、中国民族史、档案学和图书情报等专业方向的同学们共同阅读赏析了《<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历史的镜子》《美术、神话与祭祀》《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院长段丽波教授亲临指导,与同学们一道赏奇析疑。在热烈的交流、探讨氛围中,大家默默汲取养分,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第一期阅读书目:《<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2022年3月18日,第一期读书会拉开帷幕,本期研读书目为“大家小书”系列中,萨孟武先生所著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该书以作者读《水浒传》所思所感而写成,他对《水浒传》中所展现的人物故事、社会环境、风物人情进行剖析,从政治、经济、军事、伦理、宗教四大方面分析当时的中国社会,颇有其独到之见。作者对各章节故事抒发的见解,让读过《水浒传》的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或思考。尤其以“王伦何以不配做梁山领袖”“吴用何以只能坐第三把交椅”而对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第二阶级属性之探析,精彩而又深刻。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穷则发奋、舒则苟安”的狭窄格局,以及易在权贵阶级和底层农民阶级中左右横跳的矛盾共存。不可否认,士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运营的重要力量,但由他们引起的以才求官,以官谋财进而以财保官的功利思想和做法,对当今社会仍有极大的影响。
作者一些颇有争议的论断也引发同学们的深度讨论,联系当下的思考和辩论将读书会的讨论气氛推向高潮。
第二期阅读书目:《历史的镜子》
2022年4月1日,第二期读书会因疫情防控需要,改为在线上举行,阅读书目为吴晗的《历史的镜子》。吴晗先生以腐败的起因、仕宦阶级的生活、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历史的教训、历史的启示共五编,引以生动的历史案例,从腐败的根源、形式、阶层、后果、教训全方位探讨,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历史上的腐败。这些腐败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照出王朝兴废,朝代更易,还可以照出当时人们的思想,社会的风俗,以及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复杂人性。
该书末篇,吴晗先生也提出了腐败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新社会治理中法治为先、更要治人的主张。结尾处,吴晗先生亦对他所处当下的社会现象,如开会风气、争论环境、对中年人的关怀抒发己见,不仅让我们看到其人文情怀,也引人深思。本读书会指导老师段丽波教授还针对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的阅读习惯、问题意识、重点把握等予以指导规范,为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中把握重点指明了方向。
第三期阅读书目:《美术、神话与祭祀》
2022年4月15日,第三期读书会在映秋院201会议室如约举行,阅读书目为张光直先生的《美术、神话与祭祀》。
该书以夏商周三代的考古资料为线索,探究了文明以及与其形影不离的政治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张光直先生对文明的界定是:“文明不过是社会少数人,即王朝积累财富的体现。”而中国的财富积累是从政治权力的变革中获得的。首先体现在:古代中国的氏族发展、城市构筑其实是一种政治行动,在中国古代政治景观中,分布着成百上千个为不同氏族和宗族所占据的城邑,它们按亲族关系和居民互动模式,在政治分层系统中彼此联系在一起;其次,祭祀是氏族凝聚的象征,神话则赋予氏族徽章,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帝王通过祭祀宣扬祖德,以彰显其所作所为的合理性,贬低敌人或对手,从而谋取最大利益;最后,统治者通过巫觋活动加强对民众的政治统领,夏商周三代时期的青铜技术发展并未用于农业,而是广泛应用于祭祀和巫觋活动中。
古代中国的这一文明发展路径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西方的的财富是在技术进步中获得的。而以中国—玛雅文明为代表的“连续性”文明前进形态是世界文明形态前进的主要方式,而西方的“破裂式”文明形态才是例外。在19世纪20世纪初,当中西方文明相撞时,社会思想的传播是单向的:从西方流往中国。各种社会科学范式、理论、框架也是来自西方。所以,张光直先生这个学说的提出,对以往以西方社会科学文化为中心的观念发起了巨大挑战,事实证明这个推测也是有客观依据的。
第四期阅读书目:《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
2022年5月7日,第四期读书会阅读书目为《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1955年梅棹忠夫参加京都大学卡拉昆仑·兴都库什学术探险队进行横跨印度次大陆旅行,将此次旅行见闻与1944—1946年在内蒙古生活体验相结合,成为其思考欧亚大陆整体文明构造的契机。于1967年整合成论文集发表。
在核心论文《文明的生态史观》中,他对以往的东西方概念予以驳斥,将观察和认识对象的旧世界截然划分为两个地区,分别称作第一地区和第二地区,简而言之就是第一地区生活方式实现了高度的现代文明,第二地区则没有;第一地区的现代的经济体制,是高度的资本主义,各国资产阶级握有实际的统治权,并且这一体制都是通过革命而建立的革命以前,这一地区是曾存在着封建体制的地区,日本封建制的历史和西欧封建制的历史,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平行状态。第二地区的资本主义体制是未成熟的,革命以前的体制不是封建制,而主要是专制君主制或者是殖民地体制,革命后建立的也是专制体制;第一地区包括日本和西欧各国。第二地区包括旧世界中除去第一世界之后的全部地区,其中有四个大的集团,即中国世界、印度世界、伊斯兰世界和俄罗斯世界。
梅棹忠夫在论述日本现代化时希望脱离欧洲中心论,为使日本现代化能正当化,必须依然从非西欧、俄罗斯或美国模型中进行印证。18世纪50年代末中东地区逐渐展现不平衡并产生激进动荡,促使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将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进行比喻并看作为美苏对抗,同时以其自身为基础。折射出梅棹忠夫将未来历史发展进行明确分析是两个地区平行变迁发展,而不是制度较量的思想实质。
第五期实践活动:参观昆明卢汉公馆
2022年5月20日,同学们走出书斋,到翠湖畔的昆明卢汉公馆(云南起义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七十多年前的动荡之世,正是这座别致的法式宅院见证了昆明和平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阅读书本中的历史事件,纵然令人心绪翻涌、感触良深。但历史不只停留在书卷之上,对先辈所居之地、见证历史之所的实地到访,仿佛身处当时之境,颇有身披重任、斡旋纵横之感。
第六期阅读书目:《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2022年5月28日,第六期读书会在映秋院201会议室如期举行,阅读书目为学者罗新的《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书中作者引出了本书的三个重要名词:批判、怀疑和想象力。作者认为这是历史学家应当具备的美德,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解释为:我们面对旧的历史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怀疑。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的基础,历史思维的价值就在其批判性。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本书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的学术随笔,书目标题所提炼的“问题”来自作者在“东方历史评论年度沙龙”上的一次主题发言,也是他多年以来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反思。书中很多内容对于重建公众历史常识、打破历史“神话”与“迷思”大有裨益。在本书中,作者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如何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了传统的历史论述,向读者们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第七期阅读书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2022年6月9日,第七期读书会在映秋院201会议室如期举行,此次集中学习的书目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生动详实地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第三卷还以全新的视野,缜密的逻辑,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在读书会交流学习的环节,同学们针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做新时代新青年”这一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了理解。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认识新时代,读懂新时代,这是当前全面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取得更大胜利的重要思想前提。
第八期实践活动:云南大学百年历史回溯参观学习活动
2022年6月13日,同学们来到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会泽院、李广田故居、贡院遗址等地点开展云南大学校史参观学习活动。
云南大学因其建校历史的久远和文化渊源的深厚,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风云高校。20世纪40年代,《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5所大学之一。
通过本次集中参观学习,加深了同学们对云大精神与其办学理念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建校九十九年以来,云南大学的历史因其历经沧桑的底蕴而显得愈发厚重,也因其生生不息的希望而薪火相传。
至此,本学期历史与档案学院理解中国·“汀蘭”读书会第五季圆满收官。通过以上八期读书实践活动的学习与交流,同学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并增长了多角度看问题、读史联系实际以及交流思辨的能力。一方面,本季读书会紧密贴合“理解中国·我在云大读中国”的学习主题;另一方面,通过精读、细读这些书籍,对我们研究历史、理解中国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结合相关内容组织的参观实践学习,也加深了同学们对当地历史的认知。
(历史与档案学院“汀蘭”读书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