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常品精篇佳作 回味学术余香——“汀蘭”读书会第三季第三期“论文交流会”纪要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9日 12:11 点击数:

精读一篇优质的文章,可以与素未谋面的作者,来一场灵魂上的共旅与超越时空的对话。
——前言

2021年4月16日19:00,历史与档案学院“汀蘭”读书会第三季第三期在映秋院201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邀请了历史与档案学院副院长段丽波教授莅临现场指导,中国民族史、经济史、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等方向的同学,积极踊跃参与其中,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读书会现场掠影——开篇汇报)

本期读书会以“论文交流”的方式,选择了山东大学儒学研究院杜泽逊教授的《谈谈文献学的方法、理论和学科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周国林教授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和北京师范大学周少川教授的《21世纪以来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向度》三篇历史文献学的专题文章,作为同学们精读和学习的内容。此次活动共分三个环节。

首先是文章推介,重点论述三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与学术思想。

杜泽逊教授的《谈谈文献学的方法、理论和学科建设》一文,从文献学的核心内容、延展内容和相关学科的视角,探讨了文献学研究时应该注重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工作。在核心内容上,杜教授明确指出“目录学”是文献学的治学门径,必须放置在文献研究之首要地位,列举《汉书·艺文志》《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本读物,视为书目研究之根本,并阐述“版本学”“校勘学”之研究范畴及其与“目录学”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补充、互为前提的关系;在延展内容上,杜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认为在文献的核心内容之上,需要进一步扩充学术视野至辨伪、辑佚、编纂等方面,认识到文献学既需要强调其多功能、多方位的特点,也应该讲究原始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所带来的准确性;在相关学科上,他指出对历史、哲学、经学、小学、文学和宗教学之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文献学的方法,“各分支学科的科学建构也是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周国林教授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通过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从历史文献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性”“学科定义的确定性”“研究领域的开放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目标的多元性与前瞻的广阔性”五个方面,论证历史文献学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处在中国现代历史学迈向成熟的道路上。同时,周教授旁征博引,以梁启超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张舜徽先生《中国文献学》、白寿彝先生《谈历史文献学》《再谈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先生《中国历史文献学》及曾贻芳、崔文印的《中国历史文献学》等经典作品的主要观点为论据,揭示历史文献学的发展轨迹,并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说明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在当前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向,并断言上承“朴学”、外交“汉学”、立足“实学”的历史文献学,在未来发展中必然生气勃勃、大有可为。

周少川教授的《21世纪以来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向度》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维度入手,叙述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脉络,认为研究工作中,必须要牢牢把握前辈在文献学研究不同层面的理论观点,才能进一步推动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的规范与健全。同时,周教授也从文献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认为,现实中历史文献学之建设,既需要与当代的精神文化建设保持一致,也需要汲取国外文献学学科研究之精华,为我所用。而在谈到历史文献学的未来的走向与发展时,他认为必须要重视五个方面的向度,即对前人文献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整理、将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应用到当前的历史文献研究中、把握时代主旋律、纠正教学与实践之脱节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把历史文献学建设成独具中国特色与大国气象的高品质学科;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梳理出历史文献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运作,展现出作者扎实的文献理论功力与关注学科发展的现实情怀。

接下来是集中讨论。与会同学们纷纷就阅读三篇文章后的心得感想,展开集思广益的分享与交流,讨论之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基本内容。2019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常璐同学关注到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她认为在文献校勘时,应该多方考证,不应以某一位作者的校注或者校勘为准,也不应偏听偏信导致自己对文献把握不准确。2019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邹明天同学认为三篇文章对其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文献学研究视角与内容方面,使其受益匪浅。杜泽逊教授一文系统讲解了什么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和编纂,使他对文献研究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周国林教授之文使他从基本的什么是文献学,上升到了为什么学历史文献学的层次;周少川教授的文章对历史文献学进行了一个学术回顾,并对这门学科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一个展望。2019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邓博文同学认为,三篇文章分别从宏观、微观、回顾与前瞻的角度谈及了历史文献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科内涵、理论、方法、未来学科建设走向等,尤其是在谈到周少川教授的文章时,他认为该文梳理了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历史,提出了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内涵问题,指出今后的发展向度,使他对历史文献学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读书会现场掠影——同学间的互动与交流)

第二,历史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2019级图书情报方向的王宇灵同学先是和大家分享了本科历史文献学课上通过版本、目录、校勘三方面介绍颜之推《颜氏家训》的经历,用陈垣先生“校法四例”解释《书证篇》中自己学习校勘的四个例子,让大家对校勘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并表示现在的很多研究几乎没有囿于单一学科的,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益多。所以,除了本专业的文献,也应该多涉猎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文献。2020级档案学方向的赵芯苇同学通过阅读论文,了解了一些历史文献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构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一门学科的建立离不开理论知识、思想方法和其它学科的支撑;并结合自己档案学的学习与思考经历,认为档案学的学习也是这样,不能在学习了解档案学的知识后,却没有见过档案,不知道档案是怎样产生、怎样流转、怎样成为档案被保存下来。学习档案学以及历史文献学,要立足于它们,真正读懂它们,这样才能够更踏实地学习它们。2020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向斯瑶同学认为,杜泽逊教授在其文中提到了历史文献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的关系问题,这告诉我们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并非仅仅是确定文献的真实面目,而是将文献搜集与鉴定、文本解读、历史阐释、历史著作建构融为一体的一种系统的有深度的研究模式,这更加加深了历史学科与文献学科的结合。

第三,历史文献学的理论性与实用性。2020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王璐妍同学体会到文献学的基础性及其与各领域的结合性,认为我们在看到文献学学理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实用性,而这几篇论文则指明了一条阅读与研究的路径,即由目录而知版本,由版本而知校勘,通过校勘再回过头来提高版本学的基本理论。2018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杨泽宇同学认为,历史文献在客观历史问题的研究时,兼顾传统文献的历史属性与历史研究的文献支撑性的双重属性,历史属性侧重于传统文献作为中华民族辉煌发展与砥砺前行的见证者,以文字载体的形式而获得的史料价值与传承文化记忆的功用,支撑性可以视为史学研究之根本,建立在史料性基础之上,进一步可延展至其史学效用。同时,他赞成历史文献学应该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重视实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将传统的历史文献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使其为史学服务,为现实服务。2019级经济史的柯启蒙同学认为,从技术上来说,三篇文章使其对历史文献学有了粗略的了解,譬如历史文献学的入门——目录学的概略以及其相关的四部著作《汉书·艺文志》《书目答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这些知识对具体的史学研究中史料相关的准备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从思路与规范上来讲,他对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程度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古代典籍浩繁,历史文献是从事史学研究的根基,只有把握住文献的细节,才能打下史学研究的良好基础。

最后,段丽波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互动。段教授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属性、各分支学科间的内在逻辑,历史研究中历史文献学的融入与应用几个方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认为历史文献学并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而是作为平行学科,对史学研究意义重大。通过文献学的方法对文本史料进行真伪之辨别、优劣之勘定,在历史研究时便可以清晰地选择和应用史料,不会因为使用史料的谬误而引起研究在不经意间陷入误区。同时,她认为很多人将史料学与文献学混淆,是因为两者都有利于历史研究,但无论是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基本属性与学科本质上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分。另外,段教授也勉励同学们,在历史文献的学习与研究中,不应有畏难情绪,而是要在复杂的文献中分析其文本的成因与背景、梳理其源流与脉络,准确且高效地应用于客观历史问题的研究中,才能发挥出历史文献学推动历史学解密历史真相、廓清历史线索的现实作用。

一篇佳作,凝结着作者的智慧与思想,当我们精读一篇作品时,就仿佛超越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一场灵魂的交流与精神的对话。本期“汀蘭”读书会围绕三篇历史文献学的文章,展开专题性的研学活动,一方面紧密切合本季读书会“以文献理解中国”的主题,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关于文献学的基础性知识;另一方面,读好文、品精篇,沐浴在知识的阳光下,回味学术之余香,展现出大家读书与勤思的精神风貌。

(读书会现场掠影——与会师生合影)

(历史与档案学院“汀蘭”读书会 供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