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
———前言
2020年12月7日20:00~21:30,历史与档案学院“汀蘭”读书会在映秋院208会议室举办了第七期读书分享会,本期分享的著作是美国人类学家阎云翔教授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学院中国民族史、档案学、图书情报专业等10名同学参与了此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的领读人为2020级民族史专业的向斯瑶同学和王璐妍同学。首先,向斯瑶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生活背景,解释了作者对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与想法,王璐妍同学通过分章的方式讲解了全书主要内容。该书总共分为八章,以东北下岬村为调查对象,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等讨论了私人生活的转型,并且得出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转型、个人作为独立主体兴起的结论。
(领读人向斯瑶与王璐妍同学正在分享《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
接下来是学术交流环节,读书会成员就对《私人生活的变革》的阅读心得作了交流发言。
2019级图书情报专业的王宇灵同学认为,她看完本书的最大感受是父权衰落,妇女地位提高,尤其在第二三八章体现得非常明显,但这并不具有代表性,顶多说明东北地区在择偶观和生育观上更进一步,转变更迅速和彻底,在中国更多的地方,并无本书中所描写的巨大转变;另外她认为本书在内容上以个人与情感因素为中心,相对来说更具主观性,不同于以往研究中国家庭结构(经济家庭模式、政治家庭模式、文化家庭模式)的形式,将个人放在关注中心,是一种突破。
2017级档案学专业本科生黄玲玲同学提出,作为一名黑龙江人,她对该书中涉及的一些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十分熟悉的,引发了其对过去事情的思考。而对于这本书,她最深的感受就是以小见大。在书写论文时,也可以从大的背景和角度出发。但从这本书中,这个村落,我们不难看出在某些大背景下,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背景与实际情况相融并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对于一些具有普适性性质的内容,从小的角度见证时代的变化和地区的发展,更贴近生活,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2018级民族史专业杨泽宇同学认为,该书以家庭和个人的私生活为主线,讨论传统血缘制度在被强势集体化潮流取代之后,社区百姓公共生活的转型;同时,也谈到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个人主体性从集体社会中分离,逐渐成为大众共同追求目标的问题。
2018级民族史专业李俊同学认为,首先,这本书在论述下岬村具体生活时所运用的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其次,书中选择的研究区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列举的某些例子不太符合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普遍性特征,反而更接近于21世纪后中国农村新变化的特征。最后,国家政策对私人生活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在今天仍然存在,但是在反观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后,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私人生活中产生的真实的舆论反馈能对完善国家政策和法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读书会现场剪影)
2019级民族史专业常璐同学认为,在读这一类书籍的时候,经常会有感同身受之处,虽所处地区不同,但研究方法和视角是可以采借的,故而这些书籍带给我们的启发不应该囿于这本书,更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方法和路径。接着她就女性群体与宗教更容易发生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并进行了讨论。最后,就该书的视角和理论,常璐同学认为也可以合理运用在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研究之中,探究其中的变化。
2020级图书情报专业的向瑞琪同学认为,作者在研究中国家庭变迁时,关注的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作者从这种生活化的角度进行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中国家庭的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密切的联系。其次,书中第五章“私人空间与隐私权”的内容中,作者认为房屋空间布局的变化,也意味着家庭成员要就空间的使用而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着家庭的隐私观念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更深的层面上,这种变化标志着人们在私人生活领域对个人权利的要求在增加。
2020级档案学专业的赵芯苇同学认为,这本书所描述的农村生活变化和她的家乡很像。由于她从小生活在农村,小时候每家每户没有高墙,村里人的关系很亲密。后来随着经济发展,修建了围墙,村民被隔开,大家逐渐疏远了。村民从集体化生活向个体化生活发展,强调私人领域,私人空间。书中后面也提到了农村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她认为这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某一面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变革,解决了一个矛盾也会出现新的矛盾,社会的发展就是伴随着矛盾的。
2019级民族史专业的张体红同学认为,首先,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对公共领域的控制与高考前后学生的状况具有相同之处;其次,就书中作者的田野调查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就书中的谚语、方言等与大家作了交流分享。
(本期读书会参与成员合影)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通过对乡村日常叙事中的个人与情感的记述和描写,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彰显与发展,展现了中国社会个体化的进程,从中不难看出新的生活价值无时无刻不在重塑着人际关系、制度、仪式和情感。这部书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更好地理解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与档案学院“汀蘭”读书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