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4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争鸣”鉴古知今读书月系列活动:“我与书的故事”——名师对谈第二期于文津楼A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对谈的名师为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正寅和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春风,共计100多名同学参与了活动。两位老师从人生的第一本书、阅读初心和坚持阅读的原因、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以及如何择书,如何写作投稿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作了分享。
首先,两位老师从年少时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出发,讲述了在没有很多书可供阅读的时代里,他们孜孜不倦求书以读的经历。刘正寅老师年少时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齐春风老师则是《山坳上的中国》。齐春风老师从早年谋生、了解家乡外的世界、兴趣转移三个方面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刘正寅老师根据自己的求学经历总结读书的三个阶段:小时候出于精神需要来读书,富足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后来受时代感召而读书,例如为四化建设而读书;再后来从事历史研究,因自己的发展需要而读书。
在影响最深的书籍推荐上,《大唐西域记校注》对刘正寅老师的影响颇深,直接启发了他对当时西域史、民族史研究前沿的学术思考。齐春风老师则独爱《集体暴力的政治》,这本理论书籍让他开始颇为关注理论。此外,齐老师也分享自己喜读《辞源》、读地图的小偏好。
在书籍选择方面,齐春风老师建议大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找电子书,闲暇时间可多看豆瓣读书推荐;选书可以“因人择书”,选择学界公认的权威书目;同时关注优秀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体系构建需求来选择。刘正寅老师则强调要积极向老师请教,可以避免自己盲目选书带来的问题。
在读书方法上,刘正寅老师认为要“立足于经典,阅读最前沿”,学生可结合自己目前所学开展课外阅读,对学术期刊的阅读也必不可少。齐春风老师认为读书应以兴趣为中心,注重逻辑的理解,阅读期刊可有效衡量自身的水平。
在写作和投稿方面,两位老师多年的写作投稿从未被退稿,这是他们严谨对待学术的明证。齐春风老师建议,一是要锻炼文字能力,强调换位思考,能让别人读懂;二是克服汉语的模糊性,构建好自己的行文逻辑,适当运用修辞和成语;三是要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刘正寅老师认为,写作要时刻记录自己的想法,反复思考,反复论证,尽早锻炼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编辑期刊的经历,望大家重视修改意见,不怕麻烦,多次修改,使文章臻于完善。
对谈结束后,在场同学们纷纷与两位老师展开互动,两位老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详细的解答。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我与书的故事”名师对谈第二场顺利结束。
名师简介:
刘正寅
刘正寅,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3—1993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1993)、副研究员(1996)、研究员(2001),民族历史研究室副主任(2001)、主任(2004),《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2014)。2019年调至云南大学。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中国民族史、西域史、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史、多语种民族志文献研究。出版有《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刘正寅、魏良弢著,1998年;维吾尔文版,2006年)、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5(合作, Paris, UNESCO, 2003)、《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合作,2000年)、《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墨玉县卷》(主编,2015年)等著,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等课题,担任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国民族史》卷主编。
齐春风
齐春风,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抗日战争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国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中日经济战中的走私活动(1937—1945)》《南京百年城市史·金融商贸卷》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项。成果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