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19日,在经过两天的专家讲座之后,研习营进入“名刊名编面对面”环节,邀请全国顶级学术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为学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指导。本届研习营共邀请《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思想战线》、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六家重要学术刊物的主编进行指导。
由于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蒋红教授18日临时有事,改在17日下午提前与学员进行了“名刊名编面对面”的交流指导。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主持。蒋红主编首先介绍了《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大刊物的办刊历史、基本现状、优势栏目、内在差异及发展方向等基本情况。她谈到,同是支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刊物,《思想战线》和《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刊的选稿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思想战线》传统优势品牌栏目的对口学科是民族学、历史学和政治学,而《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侧重哲学,两刊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优势互补关系。近年来,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两刊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栏目,并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及社会影响,成为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此外,两刊均与作者联系密切,双方的深度交流和紧密联系既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进步,也促进了期刊本身的成长壮大。随后,蒋红主编基于丰厚的办刊经验和学术素养,向学员们分享了“如何成为一名优质作者”这一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她认为,优质的作者首先需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其次,作者要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不能出现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如最常见的一稿多投行为,不能在该问题上有任何侥幸心态。此外,作者还应培养自身健康的价值导向,包含良好的生活情趣、正确的人生导向、积极的生活情绪,将上述个人特质反映在文章中,则更容易得到刊物的认可,与此同时,优质的作者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在学术论文细节上精益求精。讲授结束后,学员们就上述刊物的发展趋势、办刊经验、用稿要求等问题积极提问,均得到了蒋红主编的悉心解答。
《思想战线》主编蒋红教授 何薇/供图
7月18日本届研习营正式进入“名刊名编面对面”环节。上午8时半,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编审,《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副主编焦兵主讲,演讲主题为“做有思想、有启迪的史学研究”。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主持。焦兵编审首先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历史研究》《历史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及其定位,其中,《历史研究》注重前沿性,《历史评论》注重争鸣性,《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注重厚重性,《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注重评价性。随后,焦兵编审与学员们交流了十个方面的编辑体会,即明确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学术观点;严密的逻辑论证;扎实的原始文献;严谨的文字表达;关注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推动历史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焦兵编审认为,史学论文写作,应站在时代和学术的制高点上提出研究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和核心观点谋篇布局、层层推进、充分论证,注重对多语种文献和多方面原始档案的运用,用严谨、准确、平实、易懂的文字清晰有力地论证独到见解。他强调,高品质的史学研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关注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如文明起源、文明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以长时段的眼光、全球性的视野、跨学科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真、本源、本质,把握历史的规律和大势,贡献有灵魂、有思想、有启迪的精品力作。讲授结束后,学员们围绕如何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如何提炼问题意识以及写作中的文字表达等问题踊跃提问,焦兵编审逐一详细解答了学员提问。
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焦兵编审 常宇佳/供图
上午第二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编审主讲,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民族史教研室主任潘先林教授主持。整场讲座围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与中国边疆学研究展开。李大龙编审首先介绍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历程、用稿范围及栏目设置、审稿流程、稿件规范等情况作了详尽介绍,强调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为促进中国边疆地区稳定发展、促进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服务。他指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重点选稿方向主要有二:其一是为边疆地位的稳定与发展服务,研究历代边疆经略思想与政策、海疆等方面,其二是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服务,研究边疆学基础理论等方面。随后,李大龙编审讲述了中国边疆研究的难点和前沿问题,包括中国边疆话语体系建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解构、“东亚天下秩序”的理论解构、中国海疆的形成与发展、治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等。此外,李大龙编审还与营员分享了如何确定研究选题这一青年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他认为,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的基础要做到“两全”,即对研究资料的把握要全,对研究状况的把握要全;还要做到“资料新”和“观点新”这“两新”,指出这是研究价值的体现,也是杂志选稿的基础。同时,李编审强调规范地进行写作是学术研究尤其是史学论文的重要内容,要把自己的观点完整准确地介绍给读者,使文章通俗易懂、符合规范。李编审建议营员,投稿要投其所好,在对杂志定位和用稿方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研究杂志的用稿特点、编辑爱好以及杂志的规范要求有助于文章的发表。最后,李编审结合他个人研究经历建议青年学者,“具有拓展的空间是选题或研究领域确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不能画地为牢、三心二意,要持之以恒”。李编审认为,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积累,不可忽略“学问”这一做好研究和写好论文的基础。讲授结束后,营员们对刊物的用刊内容、边疆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等问题向李大龙编审积极请教,得到了李编审的耐心解答。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李大龙主编 何薇/供图
当日下午“名刊名编面对面”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学社会学学科执行主编、副编审顾海娥主讲,主题为《推动人大复印资料民族学期刊服务中国自主的民族学知识体系建设》;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主持。顾海娥主编从刊物的基本情况、学术内容及学术传播三大方面展开本次讲座。顾海娥主编首先指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是我国唯一完整对应学科体系、规模化出版的大型专业学术期刊集群,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是复印报刊资料系列的重要一员,其存在宗旨是“服务与引领中国民族学界学术发展,为民族学学术繁荣贡献力量。”基于此,顾主编强调了刊物的如下选稿标准:一是政治标准,即与国家政治导向、意识形态相悖的文章一律不用,大家应慎重考虑敏感话题;二是学术标准,即使用学术创新、社会价值、论证完备度、难易程度等指标,综合评估每篇论文的原创性、学术性与社会贡献;三是出版标准,论文需符合写作规范,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形式要符合出版要求。随后,顾主编介绍了民族学期刊学术内容方面重点关注的选题:一是重视主题宣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二是关注国家民族工作领域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三是关注民族学学科基础性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四是关注新兴的前沿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议题。此外,顾主编还介绍了民族学期刊的多样学术传播路径:注重期刊学术成果的转化机制建设,全方位深度服务于学科双一流建设;致力于打造“学术世界”,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邀请学界、期刊界共建主文献子平台、预印本子平台;注重提炼年度学术热点,引领年度学术趋势发展;依托新媒体技术,打造专业的学术服务平台。最后,顾主编分享了选稿过程中集中发现的青年学者写作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她指出,青年学者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研究视野较窄、选题过于微观,研究思路混乱、研究框架不清晰,研究观点不明确、缺乏创新观点与独特视角,语言文字晦涩难懂,内容形式存在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建议青年学者在写作中应注意选题符合时代潮流,关注宏大叙事、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论述逻辑需清晰、材料紧扣核心观点、避免架构松散,论文观点应形成原创的、标识性的概念,并提出独特的研究视角,注重参考高水平研究文献,此外,作者的写作特色与写作规范也应尽量与所投稿期刊一致。讲授后,学员们就刊物对论文内容偏好,刊物投稿途径等问题向顾海娥主编积极提问,顾主编针对学员们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与民族学执行主编顾海娥教授 常宇佳/供图
19日上午第一场“名刊名编面对面”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李建欣研究员主讲,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主持。李建欣研究员强调,党的宗教工作和民族工作都是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我国的宗教中国化方向,重视党的宗教工作和民族工作之密切相关性,理解无论是宗教工作还是民族工作,都是事关全局性的重要工作。随后,李建欣研究员介绍了《世界宗教研究》刊物基本情况,他指出,《世界宗教研究》是我国宗教学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李建欣研究员认为,政治、经济方面的工作、学术研究都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基本任务是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现状、理论和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起源、发展、经典、教派、教义等),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展开研究的主要内容便是三大教的现状、理论与历史三个方面。他指出,《世界宗教研究》将是新时代我国宗教学发展的引领者,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将宗教学与其他10个学科列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学科,为我们发展新时代的宗教学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和坚定的信心。他认为,新时代的我国宗教学由此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讲授结束后,学员们就如何确定有意义的选题、如何注意文章的书写方式等问题积极提问,李建欣研究员对学员疑问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李建欣研究员 郭雪琪/供图
上午第二场“名刊名编面对面”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贾益编审主讲,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民族史教研室主任潘先林教授主持。贾益编审首先向学员们介绍了期刊的基本情况。《民族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物设置了相应的专题专栏,以适应刊载突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专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栏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等。贾益编审认为,刊物是一个时代学术成果的记录,他分享了《民族研究》发展历程,指出《民族研究》刊物的三大特点:一是以发表学术精品为目标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具体包含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学术质量,注重学术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研究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特长和特色,坚持朴实的学风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二是注重学术创新和跨学科的发展,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田野调查与研究”两大特色栏目;三是注重作者队伍的培养,并以文章内容的政治导向、学术观点为基本的选稿标准。贾益编审对《民族研究》的审稿和编校流程制度进行了说明,介绍了《民族研究》刊发“民族历史”类文章的特点:注重研究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凝聚和整体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文献考释或者考证类的文章则重视多民族语言资料之利用;另外还侧重田野调查材料和历史人类学视角的研究、图像史相关研究及民族史基本理论研究。最后,贾益编审指出了一些值得青年学者注意的问题,选题上应注重宏观与微观的选择,概念上应重视的概念使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文风和规范上要注意引文注释规范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格式的统一。讲授结束后,学员们就写作用词、概念的严谨性以及边疆民族的前沿研究状况积极提问,贾益编审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民族研究》常务副主编贾益编审 李田田/供图
“名刊名编面对面”是从第二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开始、传承至今的经典环节。本环节邀请全国顶级学术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和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深受历届学员好评,也得到学界广泛关注。各位名刊主编对各自刊物的办刊历史、发文要求、刊物特色、稿件回复周期及刊物的学术偏好进行了详尽介绍,解答了青年学者最为关注的论文发表等问题。各位主编以编辑的视角从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等方面对青年学者进行指导,其中各位主编关于相关学科、热点领域的评介,对青年学者准确把握学术热点,确定学术选题和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位学员就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积极向各位主编请教,各位主编逐一进行了耐心解答,会场内讨论氛围热烈非常。
(撰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马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