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读书正当时,不负难得好时光。恰逢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争鸣”鉴古知今读书月开展“我与书的故事”名师对谈活动。
2024年4月13日,第一期名师对谈于文津楼A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对谈的名师为张轲风教授和卢兆瑜副教授,共计100多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两位老师从人生的第一本书、阅读的初心、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以及如何择书,如何写作投稿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作了分享。
谈到本科阶段的第一本书,张轲风老师认为孙淼先生所著《夏商史稿》,使自己逐渐走上学术的道路。卢兆瑜老师在本科阶段看的第一本书是黑格尔的《小逻辑》,是自身了解西方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先河。
对于读书的初心,张轲风老师认为初心就是“求知欲”,随着研究领域的深入和时间的紧迫,读书有时则演变为一种“看资料”。卢兆瑜老师则表示读书本身就是很有兴味也很享受的事,在自己的大学时代还很热衷于走出校园去搜罗图书。
谈及读书方法,张轲风老师建议大家坚持做阅读札记和资料卡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本书没有白读,也方便之后的资料查阅。卢兆瑜老师提到,若遇到读不懂的书可以先暂时搁置,本科阶段的阅读是从困难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聊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时,卢兆瑜老师提到了笛卡尔的作品,对其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印象与理解。张轲风老师列举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系列小说,小说中后现代主义思想元素,引发了其对“历史建构”的理解。
针对如何选书,卢兆瑜老师现场开列了10本书的书单,并表示这是他开书单的习惯,根据不同阶段和情况,每次列10本。张轲风老师则没有开列书单,他认为阅读应遵循本心,遵循于自己的选择。
最后,两位老师分享了自己写作与投稿的经历,均强调写作是一个需要坚持与不断修改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优异的学术成果,也不必为投稿问题而不断“内耗”。
对谈结束后,同学们向两位老师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两位老师都给予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在场同学受益匪浅。至此,第一期“我与书的故事”名师对谈活动顺利结束。
名师简介:
张轲风
张轲风教授:1978年9月生,山西长子人。2002年云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基地班毕业,学士学位;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毕业,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地理学方向的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西南边疆史地、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地理学术史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民国时期西南大区区划演进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参与国际合作横向项目1项。2011年11月,获得云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14年,入选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7年9月,获云南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
卢兆瑜
卢兆瑜,男,壮族,1985年11月生,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人。2004—2011年在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学习,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师从张绪山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201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7年进入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任东波教授),期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借调工作,2020年博士后出站,留任世界史系讲师。2022年调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现为世界史教研室副教授,入选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史、基督教史、国际思想史,其他学术兴趣为政治哲学、文学评论。在《世界历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读书》《史学集刊》《江海学刊》《中国学术》等期刊发表论文十数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社科文摘》全文转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一部(合译)。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加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世界古代史”“国际关系史”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西方史学名著导读”“国际思想史”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