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一、概  况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1212月,由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两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秉持“和谐、严谨、务实、创新”的院风,倾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办学目标:力争办成“国际化特色显现、闽台合作特色明显、亲产业特色鲜明”的海西一流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和学生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测绘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学生1800多人,每年招生约45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394人,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两个领域在2020年获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市政工程领域在2023年获得招生资格。三个招生领域合计每年招生约120人。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在编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1人,讲师36人,博士学位79人;实验员17人,其中正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实验师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6人,具有半年以上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或访学经历教师29人。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人、福建省第七批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人、闽江学者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3人、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人。

人才荣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闽江学者、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福建省第四批台湾高层次人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杰青”人才、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厦门市拨尖人才、厦门市台湾特聘专家、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研究方向:物联网及其应用技术、软件体系结构与软件评测、网络与信息安全、图像工程与视频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资源环境遥感与卫星定位导航、数字城市等。

实验室条件: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有计算机基础公共实验室、各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建筑面积4000㎡;此外,学校还有面积5500㎡的“工程训练中心”,能够满足培养方案制定的各项实验、实践教学需要。专业教学仪器设备2700余台套,总值约3500万元;另有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00万元;图书和文献资料均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资格证书考试:学生均有机会参加思科CCNPCCIECCF CSP、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软件水平与资格考试、IT职业英语、全国服务外包人才、地理信息工程师等多种资格证书考试。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应用型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科研平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型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有福建省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软件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建筑智能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3D智造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数字福建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分中心,福建省物联网应用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数据挖掘与智能推荐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厦门市软件体系结构重点实验室,厦门市软件测评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厦门市智慧交通诱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3D创意设计与打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厦门市数据挖掘与推荐重点实验室,厦门理工学院嵌入式系统研究所,厦门理工学院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研究所,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厦门理工学院软件评测研究所。

科研成果:学院老师秉承学校“为产业服务”的理念,结合专业特长,利用区位优势,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含子课题)9项、省级项目57项、市级及横向科研项目380余项,科研经费达8100余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5100余万元,且大部分对接厦门千亿产业链,从而为厦门双千亿计划的顺利实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贡献一份力量。获省级科研奖励6项,市级科研奖励14项,科研项目级别、数量、经费居全校前列。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4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00余项。

学术会议2018年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才培养研讨会、GBT 25000系列在研国家标准技术讨论会、数字福建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研究所揭牌仪式暨2018高端学术研讨会、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2018年常务理事会、福建省高校首届Python语言教学研讨会、厦门市软件评测公共服务云测试平台发布、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2018年学术年会、2019海峡两岸智慧城市科学与教育研讨会、厦门市第一届无人机行业交流展示大会、2019全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高峰论坛、集美区产学研对接会、第四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智慧湄洲”高峰论坛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智慧城市科学文化与教育交流会议、福建省2019年计算机学会年会、2021年福建省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议、2022年机器学习、云计算与智能挖掘国际会议、2023年中国粒计算与知识发现学术会议、第七届文档图像前沿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暨CSIG文档图像分析与识别专委会学术年会、第十届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国际会议(ISSSR 2024

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加拿大阿尔哥玛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科院、朝阳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上海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选派2-3名老师赴国内外著名学府或研究机构开展访学,有效提升教师科研视野,促进学院科研产出。学院常年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指导我院教师产出彰显度成果,有效提升学院科研水平。

硕士点建设:目前已有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市政工程三个硕士招生领域。继续凝练专业方向,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凝练学术方向,牢固基础科研平台,构建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学位点培育建设打好基础。

近三年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在做好招生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加强对在读专业硕士的培养,择优和多家规模企业签订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构建良好平台。

三、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

工程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软件工程通过IEET认证。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软件工程、测绘工程

校级一流本科专业:网络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省级教学成果奖:“亲产业”的计算机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特等奖)、“一体双翼,产学协同”——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实践(一等奖)、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二等奖)、立德树人,“面向应用需求、创新实践引领”的测绘人才培养十年探索与实践(二等奖)。

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软件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一流课程:软件测试技术、工程素质养成、大学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赢利模式分析与实践-电商创业、基于无人机实景三维的露天矿开采智慧监管虚拟仿真教学系统。

省级教改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实验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融合多元校企互动的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多角度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应用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机制研究、面向高校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课程思政方案及其产学研社会导引。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验区:省级做中学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工程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校级教学团队:软件工程、商务智能、空间信息技术(3S

学生竞赛及各类奖励: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全国GIS技能大赛、北斗杯青少年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近四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70项,省级奖项360项。

学院承办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厦门)、中国大学生动漫设计大赛暨青瓷杯H5引擎校园应用大赛、福建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

四、对外合作与交流

闽台合作办学近十年来,我院分别与台湾元智大学、朝阳科技大学、静宜大学等台湾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合作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物联网工程方向及商务智能方向。

产学研合作:与IBM、思科、智业软件、厦门科拓、甲骨文、用友软件、雅马哈、万安实业、中地集团、南方测绘集团、厦门精图、厦门银据、闽矿测绘院等50余家国内和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实验室共建:与IBM、思科、ORACLE、台湾台中电脑同业公会、北京博创、西安唐都、厦门高士达、中地集团、南方测绘等企业共建多间实验室。

五、党建与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学院现有中共党员251人,其中教师党员74人(高级职称38人,博士43人),学生党员177人。下设13个党支部,其中教师支部 5个,学生支部8个。学院党委十分重视党支部建设,目前教师党支部书记均符合双带头人标准,均为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且均为现任或曾任系部主任。学院目前有福建省五一先锋岗”2个、获得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3项、福建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优秀党员”1人、厦门市十佳党建品牌厦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

学生工作:学院践行“以育人为本”、“是益友方能成良师”的学生工作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精心实施“阳光雨露计划”,举办“周末文化集市”、素质养成主题周等活动,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温情三部曲”。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如叶文佳作为国奖学生代表登上《人民日报》、杨嘉辉获第五届“厦门励志先锋”、詹嘉莹获首届校“青春榜样”称号等。重视学生思想引领,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根植爱党爱国情怀。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3支实践队活动在学习强国、人民网、福建日报等媒体报道,1支实践队获省级优秀团队。

毕业生升学率、就业率高。多人被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家“双一流”、985211高校录取。毕业生在国家税务、银行、国家电网、阿里巴巴、深信服、省国土测绘院、研究所、高校等单位任职,主要从事产品研发、测试、软件开发、教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毕业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