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目标、定位与措施

(一)中心建设目标

围绕厦门理工学院“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办学方针,根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要求,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发挥计算机学院学科优势,积极利用社会企业协作和支持服务,集成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等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把虚拟仿真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融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建设应用型计算机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立一套完善、先进的开放性运行管理体制与网络运行管理平台,力争在2-3年时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验资源丰富、教学功能齐全、开放程度高的省内计算机学科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辐射周边,服务海西。

(二)中心功能定位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功能定位为:

1、面向应用型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

2、计算机类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基地;

3、计算机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基地,辐射周边;

4、教学成果培育基地;

5、向社会提供计算机类实践训练服务基地。

(三)主要建设内容

1、根据中心目前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与特色,加强和完善一批现有虚拟仿真平台上的实验项目加强和完善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和共享平台(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应用信息的及时发布、实验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达到实验教学资源的高效管理。

2、建设一支教学、科研、技术、管理人员相结合,核心骨干人员相对稳定,职称、年龄、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水平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3、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系建设,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使用和开放共享为目标,制定实施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经费使用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措施。

(四)主要建设措施

1、大力推进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实验教学的虚拟仿真

通过不断完善、升级、扩充目前各类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实验教学项目;继续加大投入、新开发具有地方和行业背景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新建设一批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实验教学平台。中心联合具有虚拟仿真能力的企业,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校企联合协同创新,实现科研设备、科研成果、研发人员、师资队伍、实验教学资源等资源共享,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范围、丰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

2、强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合理配置学科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研发人员。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协同创新、联合研发与企业建立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的双向交流机制,吸收有企业背景的人员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依托学科建设,打造高水平实验教学团队。通过不断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建成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实验教师队伍。

3、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共享

采用云存储技术,在已有的校园网覆盖教学、科研、管理与建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心无线网络覆盖建设,实现无线网络无障碍连接服务。除了借助于防火墙、路由器加密等措施外,分别从物理层隔离、分域分级控制、信息流向控制等方面构建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提供安全可靠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链接等相关服务,使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与共享。

4、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保障中心安全高效运行

中心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负责教学资源统筹调配,实验教师负责所承担课程的教学与教学改革任务,实验技术人员负责所在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辅助工作,完成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将继续完善人员队伍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学校设备管理制度,通过学校、企业等多方渠道筹措到中心充足的经费,确保中心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