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3日,由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可持续发展前沿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经济楼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相对贫困的识别、监测与治理”资助。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本次会议聚焦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安排4场主题演讲、7场邀请报告、8场平行论坛,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来自国内外的近60名参会者齐聚一堂,碰撞思想、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发展”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致力于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化解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提供多元视角和有效解决方案。
11月2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薛涧坡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副校长吴超鹏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吴超鹏教授代表厦门大学,向各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谈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举办本次研讨会与全会精神和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厦门大学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工作,期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共同探讨和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共同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周颖刚教授向与会嘉宾、师生对厦大经济学科的关心和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他从历史沿革、学生规模、师资配备、学术成果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厦大经济学科。他十分感谢陈少华教授与其课题组对本次会议组织的辛勤付出,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汇聚了国内外学术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与厦大经济学科青年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深入交流,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次一天半的会议多探讨前沿问题,分享学术思考。
明尼苏达大学Paul Glewwe教授带来了题为“What Explains Vietnam’s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in Education Relative to Other Countries? Analysis of the Young Lives Data from Ethiopia, Peru, India and Vietnam”的主题演讲。
Paul Glewwe教授主要从事发展中国家家庭和个人行为与福利研究,尤其关注教育领域。他还对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收入流动性、贫困、儿童营养等问题以及美国的教育进行过研究。
Paul Glewwe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越南在 2012 年和 2015 年的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评估中表现出色,这引发了学术界对其背后原因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 PISA 数据的分析未能提供充分解释。因此,他构建了涵盖埃塞俄比亚、印度、秘鲁和越南的更丰富的Young Lives数据集,以探究越南学生学术表现优异的原因。研究表明,儿童和家庭特征差异解释了越南与埃塞俄比亚学生学术能力差距的36% - 37%,学校变量额外解释了 8%。而对于越南与印度、越南与秘鲁之间的差距,儿童和家庭特征差异解释甚少,学校变量中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 具有显著解释效果。将其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后,越南与印度学生学术能力差距减少 21%,与秘鲁学生学术能力差距减少 64%。
Paul Glewwe 教授还强调Young Lives数据集比 PISA 数据更丰富客观。演讲结束后,嘉宾赵清华教授就Paul Glewwe教授的精细化研究为在场学生提出了学习建议。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Peter Lanjouw教授带来了题为“Tracking Poverty Over Time Using Survey-to-Survey Methods: Uses, Assumptions and Minefields”的主题演讲。
Peter Lanjouw 教授的研究重点包括发展中国家贫困与不平等的测量分析、发展经济体的结构转型以及村庄发展对农村变革的影响。他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调查间插补方法在贫困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对理解贫困动态的重要性。该方法为解决一些难以直接回答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尤其是在数据不完整或不可比的情况下。然而,调查间插补方法对假设的依赖及其对结果的影响使其具有局限性。Peter Lanjouw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调查间插补方法。首先在已有数据集上运用回归模型估计出相关系数,然后使用这些系数对新数据样本进行预测和估计,以此填补新样本中的缺失变量。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数据集的完整性,还提升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Peter Lanjouw教授及其团队利用2011/12年的就业与失业调查(EUS)数据,使用改进的方法对2017年至2023年间的六轮定期劳动力调查(PLFS)中的家庭消费数据进行了插补。研究强调了纳入与贫困密切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变量的重要性,这些变量不仅与贫困状况高度相关,还对更广泛的经济条件变化敏感。通过这种综合方法,研究揭示了2011/12年以来国家层面贫困水平的适度下降趋势,并显示出各州减贫进展的差异性,与传统叙述形成鲜明对比。
Peter Lanjouw教授的演讲以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作为结尾,探讨如何进一步改进调查间插补方法,以增强其在贫困研究中的应用效果和可靠性。最后,Peter Lanjouw教授呼吁更多跨学科合作,以推动数据共享与整合,更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
斯坦福大学Scott Rozelle教授作了题为“Why Common Prosperity is Needed More than Ever to Sustain China’s Growth for All?”的主题演讲。
Scott教授回顾了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经历的显著增长,并指出在迈向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收入不平等仍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从解决农村儿童这一最弱势群体的问题开始。结合文献和先前的研究基础,Scott教授指出:第一,拥有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对于帮助一个国家的经济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至关重要。第二,中国教育资源存在分布不平等现象,而幼儿发展滞后进一步造成农村地区教育成果显著落后于城市地区。第三,调查显示农村存在严重的幼儿发展滞后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照料者对幼儿缺乏认知方面的培养。他基于开展过的随机干预实验,证明家庭育儿培训对提高小孩认知的效果,并建议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在中国农村启动例如家长培训等项目。
此外,Scott教授及其团队还进行了新的调查,报告了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的分布,比较了2023年的调查与2004/2009/2014年的调查结果差异,强调了当前提振信心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经济重新回到快速增长模式的积极乐观的预期。
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原首席统计学家、厦门大学经济学科讲座教授陈少华就“The Path of Income Inequality and Urban-rural Gaps in Post-reform China”进行了报告。
她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收入不平等和城乡差距的演变路径。她指出,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指标变化并没有呈现库兹涅茨曲线的性状,并且,中国每一次不平等指标的降低都与中国重要的农业改革政策息息相关。她还结合中国特有的户口、统购统销和粮票的案例对制度设计进行深入的讨论。
最后,陈少华教授基于研究总结政策含义:第一,经济增长对减少相对贫困仍然很重要,底层人口77%的收入增长可归因于平均收入的增长;第二,中国城乡差距仍然是中国国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机会不平等--缺乏高等教育、信贷市场等社会服务的机会,限制了未来的增长。第三,为了刺激中国国内消费,提高农村和流动人口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至关重要。
在邀请报告环节,世界银行驻文莱、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运营管理经理陈丹丹博士,世界银行的贫困与平等全球实践部的首席经济学家Sailesh Tiwari 博士,厦门大学蒙莉娜副教授、李嘉楠副教授、董晓芳副教授、李智副教授,世界银行的欧洲与中亚研究室的首席经济学家Michael Lokshin博士分别带来他们的研究报告。
会议共设八场平行论坛,主题分别为Income Measurement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reen Production、Firm Behavior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Regional Development、Digital Economics、Human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CHOW 林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