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支撑中心成立的两大核心支柱之一,而创新疫苗是目前引领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在疫苗研究方面成体系地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随着中心的不断发展,使得疫苗研究,尤其是创新疫苗的发展有了更高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创新疫苗的研究体系和产品线。
一、中心的创新疫苗技术平台
中心成立前的疫苗研究主要基于抗原的氨基酸一级结构进行基因工程设计,并在戊型肝炎预防性疫苗和第一代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中心成立后,随着结构生物学和病毒学的快速发展,中心的创新疫苗研发技术不断拓展。在中心创新疫苗发展的历程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解析平台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中心利用X-ray晶体解析平台、冷冻电镜三维结构解析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平台阐明了大量病毒抗原表位的三维结构信息,为创新疫苗的分子设计和创新疫苗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心的创新疫苗成果
利用自主建立的创新疫苗平台,中心研制出了4个创新疫苗,并在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性肝炎(戊肝和乙肝)、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等方面取得了代表性的成果。
在戊型肝炎疫苗方面,通过解析HEV衣壳蛋白二聚体结构和与功能抗体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HEV疫苗的结构基础,设计HEV病毒样颗粒疫苗(PNAS 2011; PLoS Pathog 2009;Vaccine 2005),并进一步证实了HEV疫苗的安全有效,历时14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戊肝疫苗并于2012年10月27日上市,主要结果发表于NEJM、Lancet、PNAS等著名学术刊物,已在14个国家申请12项相关发明专利,并于2012年获中国专利金奖,赢得国内外学术界和产界的赞誉(主要评论见Nature 2012;491:21-22等)。戊肝疫苗的成功提供了有效的戊型肝炎主动预防工具,并扭转了国内外生物医药界的传统认识,证实利用大肠杆菌进行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制是可行的,开辟一条新的疫苗研制路径。
在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方面,采用独创表达和纯化工艺,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实现了一系列HPV1 L1蛋白类病毒颗粒(VLP)的中试生产,并申请专利31项(其中申请国际专利13项),获得授权专利15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6项)。中心建立的HPV疫苗生产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放大、成本低廉、拥有高度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显著优点。预防宫颈癌的HPV 16/18二价疫苗即将完成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在2018年上市;预防尖锐湿疣的HPV 6/11二价疫苗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第二代HPV疫苗--HPV九价苗已申报临床并获得受理。中心基于已建立的结构疫苗学平台正在进行全新的HPV第三代疫苗研究,该疫苗的成功研制将使我国在HPV疫苗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乙肝治疗性疫苗方面,中心通过筛选乙肝中和抗体获得了候选乙肝治疗性疫苗的优选表位SEQ13,验证了SEQ13表位疫苗在HBV免疫耐受小鼠中的治疗效果。该疫苗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治疗性乙肝疫苗分子,并完成了较全面的实验室药效和药理评估,为下游产品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在水痘疫苗方面,中心建立了成熟的VZV反向疫苗学平台和SCID-hu人鼠嵌合模型,发现了新型的VZV皮肤与神经嗜性决定因子ORF7,开展了新型水痘减毒活疫苗VZV-7D的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工作成果已在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等杂志发表。VZV-7D具有对人皮肤与神经组织的双重减毒效果,并且在食蟹猴、大鼠等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很好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有望成为优于市场上现有水痘疫苗(V-Oka)的新型水痘疫苗。目前,已顺利完成水痘疫苗VZV-7D安全性评价等临床前研究,并开始准备临床试验的申报工作。
三、中心的创新疫苗成果转化
中心研制的4个创新疫苗均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产业转化,包括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宫颈癌疫苗(HPV 16/18)、尖锐湿疣疫苗(HPV 6/11)、第二代宫颈癌疫苗。
四、中心在创新疫苗领域的影响
中心是国内创新疫苗研究领域领先的国家级平台。2013年,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中心作为核心团队之一组建“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中心借助创新疫苗领域内的不同的国家级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在创新疫苗研究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