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茜: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路径思考

时间:2022年11月02日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进入二十一世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来最精彩的华章。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大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着里程碑意义。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等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 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的最新理论飞跃的成果,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求、科学部署和重大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支撑,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最迫切的核心任务。

着力打好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攻坚战,既要在精准讲授内容基础上做到绵绵用力,又要在改进讲授方式上做到守正创新。首先,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和拓展原有教学话语内容和调整课程结构体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研究生公共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重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当前教学内容改革就是要从宏观视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来认识、研究,既要深入揭示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又要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凝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创新理论观点融入教学话语体系,从而引导研究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理论飞跃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科学体系,深入理解10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质、精髓、体系及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其中,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融入这门课程的重点包括:①“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③“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⑤“坚持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⑥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⑦“五个“必由之路”;⑧此外,还包括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丰富的原创性观点。

其次,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还要运用“问题导向”+“案例研究”等多种教学模式创新以及优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思政课话语体系载体,以更有效地增强思政课的教学主导性、专业学理性、时代导向性和案例丰富性。问题导向型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即教师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学理性细致讲解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根据学习者的研究兴趣、背景知识、理论观点、目标任务的差异性,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捕捉和讨论其感兴趣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社会生产生活中重大紧迫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组织课堂分组讨论和PPT课件宣讲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剖开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从而大大提升研究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党的自我革命”等难点、热点问题。此外,运用“案例佐证教学法”,即研究生可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乡村振兴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有效应对新冠肺炎世纪疫情、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从“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教学和教师透彻的学理性分析,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

最后,还要以数字化时代移动互联“云端”技术赋能,大胆尝试运用 “慕课”“微课堂”“翻转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现代教学形式,通过影像资料、政论片把政治性教学话语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呈现出来,不断提高授课的生动性、趣味性、实效性和亲和力、吸引力、说服力,让思政课变得更“有滋有味”。例如,《思政热点面对面》《新中国70 年七个重大理论问题》两档电视理论节目、《老师请回答》“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疫情防控特别节目”,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的感人案例和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话语,“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思政大课”等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号召力。

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入地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观点入教材、入课堂、入头脑,铸魂育人,厚植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事业中来。

(吴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往期文章】

1.【理论面对面】张艳涛: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和本质要求

/xmu/smu_news/xxesdjs/info/1326/1532.htm

2.【理论面对面】石红梅: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

/xmu/smu_news/xxesdjs/info/1326/1522.htm

3.【理论面对面】郭建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xmu/smu_news/xxesdjs/info/1326/1512.htm

4.【理论面对面】朱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xmu/smu_news/xxesdjs/info/1326/1972.htm



责任编辑:郭瀛霞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