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党的建设 >> 正文
【奋进】教务处:推进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书写“厦大方案”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来源:教务处


推进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书写“厦大方案”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博学至善”行动,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通过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造就更多具有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的卓越人才。教务处将切实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推进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厦大风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快建成国家高等教育东南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为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书写“厦大方案”。

聚焦思想引领,构建“大思政”新格局

深化“五育并举”。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优良校风融入教育体系,构建具有厦大鲜明特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坚持以德立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持以智启人,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主动实施拔尖计划、卓越教育计划等系列教学改革,创新推动交叉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等系列综合培养机制改革。坚持以体健人,实施“体育课程超市”和“三个自主”选课机制,推动体育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坚持以美化人,建设精品美育课程,将美育融入教学体系。坚持以劳塑人,实施“博学明德”劳动课程提升行动,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构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深化“三位一体”思政课改革,丰富专题教学内容,探索互动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加强网络教学建设,挖深做实实践教学。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培训交流、示范观摩等活动,加强思政课教改教法研究,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

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实施课程思政示范工程,鼓励院士、“长江学者”“杰青”、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建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攻关,设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攻关项目,引导教师开展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构建“专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研究院”课程思政建设联合体,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研修培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报告、教学沙龙、教研工作坊等活动,引导教师根植育人理念,提升教师课程育人水平。

聚焦能力提升,探索交叉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

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依托,促进交叉融合,提升专业建设精度,推动专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坚持“盘活存量”,提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引领力,推动若干传统专业调整升级,积极发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兴专业。及时调整、淘汰与学校办学定位不匹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优化和退出机制,力争2025年前优化调整10%-20%专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依托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建设抓手,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特区”建设。

完善人才分层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升级“两类型、三平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分层培养新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多元发展,为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优质的学习机会和成长条件。深化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打造“交叉融通”的大类培养模式,启动大类平台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计划。启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明确专业核心培养要求,建立少而精的核心课程体系,将科研训练、项目制课程、跨学科项目等纳入必修环节。强化跨学科能力培养,探索设置交叉学科专业,跨学科、多领域交融的双学士学位项目,主辅修联合培养项目,微专业等。深化书院制、学分制、学期制、荣誉项目改革,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系统设计本硕博一体化、各学段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科研实践体系。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积极参与“101计划”建设与教学改革,推进“十四五”精品教材和新形态教材建设。创新课程类型与形态,探索开设研究课题类、项目制、跨学科课程。大力实施重点实践项目建设,完善科研训练贯通培养体系,建设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科研训练平台。建设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示范区,重大科研平台、重要科研项目向学生开放,引导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实施本科生科创导师制,推动高水平师资、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聚焦内生动力,营造追求卓越教学质量新文化

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为学生全面卓越发展保驾护航”的质保新理念,构建基于数智赋能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营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明确质量保障要素、质量保障标准项及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点及责任主体。推动“生源质量-培养环节-就业质量-毕业生跟踪调查”全周期的质量跟踪与评价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强数字化质保平台建设,强化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数据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校内专业周期性评估及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探索建立课程评估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加强督导队伍、质量保障队伍建设,推进校内外专家深度参与质量保障。聚焦培养成效关键指标,提升学生升学竞争力、高质量就业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建设更多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教育教学成果。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追求卓越。深入实施南强教学名师奖励计划,将教学奖励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荣誉,对获奖个人连续四年每年奖励10万元,对获奖团体获奖每年奖励30万元,发挥优秀教师榜样带动作用。优化各类奖励体系,单列教学类奖教金,将完成本科基本教学工作量作为各类奖教金评选的底线条件。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等效评价体系,优化教学名师评选、教学绩效奖励办法,将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指导学生学业竞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教学竞赛等业绩纳入岗位绩效考核,支持和引导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明确课程组在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等任务要求,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质量把关作用。

构筑“六环联动”教师发展服务保障体系。围绕教师研修、职业发展、教学指导、学术发展等需求,构筑研究驱动、竞赛撬动、培训助动、评估推动、咨询互动、示范带动的“六环联动”教师发展服务保障体系。坚持教学研究驱动,设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推动教师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坚持教学竞赛撬动,以赛促训、以赛促研,搭建多元竞赛平台,形成“赛-训-研”三结合竞赛机制。坚持教学培训助动,设计多元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坚持课程评估推动,建设基于教师自我发展、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价系统,助力教师改进教学。坚持咨询服务互动,组织名师工作坊、教学沙龙、教学磨课等,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坚持先进经验带动,强化榜样引领、案例推广,通过“教学名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校营造潜心育人氛围,促进学校形成新的教学文化生态。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教务处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领航,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推进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造就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教务处)

【往期文章】

1.【奋进】党委组织部/党建办:“三势”聚力,为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xmu/smu_news/info/1012/448791.htm

2.【奋进】科学技术处:激活创新体系新活力 开拓新质发展新格局

/xmu/smu_news/info/1012/449311.htm

3.【奋进】党委人才办/人事处:“实”字当头,“通”字开路,同频共振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xmu/smu_news/info/1012/450071.htm

4.【奋进】研究生院: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东南中心

/xmu/smu_news/info/1012/450551.htm

5.【奋进】学生工作部(处):塑造一流育人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xmu/smu_news/info/1003/451271.htm

6.【奋进】学科建设办公室:筑峰扬优,凝心聚力打造特色彰显交叉融合的学科高地

/xmu/smu_news/info/1012/452001.htm

7.【奋进】社会科学研究处:守正创新,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xmu/smu_news/info/1003/452921.htm

【责任编辑:谢晨馨】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