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党的建设 >> 正文
【理论面对面】刘子曦: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4日 来源:社会与人类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取向,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展现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探索精神,勇于回答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时代课题,探索具有现实性的新理念新思想,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理论创新,意味着要深刻领会党在理论创新上的格局、立场、信念和目标,并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将这一理论创新思维融入到各项事业的发展战略中。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创新的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力量的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理论创新和理论思维的原则、立场、信念、目标,从根本上确立了理论工作者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一脉相承、交相辉映。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战略,并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

在理论创新的原则上,我们需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切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与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也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的必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也意味着立足中国现实,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

在理论创新的立场上,我们需要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民。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创新活动都是贫瘠虚无的,一切理论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增进人民的福祉,一切理论创新思想的生命力都在于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人民是理论思想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广大理论工作者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保持思想的创造力,开发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能牵动时代主旋律的问题,探索出实现中国思想当代化和世界化的时代答案。

在理论创新的信念上,要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知识变革与思想革新的推动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理解自信自立之信念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根本属性息息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制造的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知工具与观念体系,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中华文化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精神力量。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缺乏国际话语权,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将自信自立的信念转化为理论工作的主体性,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开发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标识性概念,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在理论创新的目标上,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更不是私人趣味的文字游戏,哲学社会科学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回答和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时,才会诞生伟大的研究成果。这意味着广大理论工作者需要走出象牙塔、接地气,观照社会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以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作为研究的根本目标,提升研究工作与研究成果的立意与格局,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而努力奋斗!

(刘子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

【往期文章】

1.【理论面对面】张艳涛: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和本质要求

/xmu/smu_news/info/1212/64928.htm

2.【理论面对面】石红梅: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

/xmu/smu_news/info/1212/65278.htm

3.【理论面对面】郭建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xmu/smu_news/info/1212/65808.htm

4.【理论面对面】朱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xmu/smu_news/info/1212/66318.htm

5.【理论面对面】吴茜: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路径思考

/xmu/smu_news/info/1212/66498.htm

6.【理论面对面】杨松: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xmu/smu_news/info/1003/67018.htm

7.【理论面对面】林密: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xmu/smu_news/info/1012/68628.htm

8.【理论面对面】高艳杰:反对冷战思维,传播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和平理念

/xmu/smu_news/info/1212/67638.htm

9.【理论面对面】刘悦:文化自信是海纳百川人才观的源头活水

/xmu/smu_news/info/1003/68038.htm

10.【理论面对面】徐国冲、方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解读

/xmu/smu_news/info/1003/68248.htm

【责任编辑:谢晨馨】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