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01日 10:42:4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马来西亚内阁会议1月24日通过了新版本的《种族关系》大学教科书,曾引发不同种族激烈辩论的教科书风波得以成功化解。内阁讨论和修订大学教材在马来西亚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华裔和印度裔等族群努力争取的结果,也显示了马政府促进各族群团结的诚意。 旧版教材引发风波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马来人约占61.5%,华人占23.6%,印度人占7.1%,此外还包括分属不同少数民族的原住民。为促进族群间的了解,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在2004年10月决定开设《种族关系》课程,由各大专院校自行编写教材。国立院校博特拉大学在2006年初推出该课程的教科书,当年7月6日,学生组织马来西亚全国大专生团结阵线首先提出抗议,指出许多院校的《种族关系》课本都出现了部分偏颇乃至误导性的内容,而博大版本尤为严重。 经媒体报道后,教科书事件引起了马来西亚非马来族群的广泛关注,华人社团和政党纷纷表示反对继续使用该教材。国会下议院就此事展开激烈辩论,媒体报道说,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中代表不同族群利益的政党议员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在最大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等的据理力争下,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7月19日宣布,内阁决定收回博大版的《种族关系》教材,并成立一个以历史学家为主的小组负责编写新教材。新教材的编写历时5个多月,高教部进行了6次修订,而内阁也曾三度否决。新通过的教材将从今年7月份起在政府公立大学使用,作为《种族关系》课程的统一教材,并列入大学新生的必修科目。 新版删改争议内容 与博大版教材相比,新版《种族关系》教材删除了部分引起广泛争议和明显具有种族偏见的内容,这也是当初旧版教材遭到华裔和印度裔强烈抗议的主要原因。对于马来西亚华人而言,首先是新版教材对“五一三事件”的改写让人长舒了一口气。1969年5月13日在吉隆坡发生的种族流血冲突,在马来西亚至今仍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政府也以此告诫各组织为其所属族群争取利益时不得破坏国家的团结和安定。旧版教材认为以华人为主的政党“民主行动党”是“五一三事件”肇祸者,此种说法引起了华人政党和社团的强烈抗议。新教材不再将此事归咎于某一政党或族群,而是更多强调事件所带来的启示和教训。 教材说,“五一三事件”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的污点,今后应谨慎处理种族课题,尽量避免发生任何形式的种族暴力冲突。其次,旧教材认为华人社团组织“华团诉求工委会”有极端行为,新版本删除了此内容。诉求工委会曾在1999年马全国大选前提出多项诉求,得到了国内2000多个团体的签名支持,但国民阵线中最大的政党巫统旗下的青年团认为华团的要求触及了“马来人特权”这个敏感课题,对此表示抗议。华团诉求工委会主席郭全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同种族对个别历史事件的看法存在差异,如果把有争议的问题放入教材内,将引起更多的争执。他认为,高教部在新版《种族关系》教材中取消那些目前无法达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做法。 新教材第四章《经济发展与种族关系》提到马来西亚华裔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课本还引用前总理马哈蒂尔的话说,华裔是最大的纳税者,对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旧版教材有提倡“同化论”的倾向,强烈质疑非马来族群所开设的以各族母语为教学媒介的学校,新版教材删除了“同化论”的观点,承认各华文小学和泰米尔语小学的存在。马来西亚现有约1280所华文小学和60所华文独立中学,其中华文小学属于政府学校,而华文独立中学完全由华社出力筹办和维持,不享受政府资助。 各个族群普遍欢迎 当地主流华文报纸1月25日皆以头版头条报道新版教材的出炉,并用多个版面刊登了详细的解读、评论性文章。仅仅从当日的报纸标题就可以看出华文媒体的态度:“华印裔建国功绩,纳入《种族关系》”“《种族关系》推崇各族贡献”“新版本强调多元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对此事的关注不局限于华文媒体。马来西亚历史最为悠久的英文报纸、有着浓厚巫统背景的《新海峡时报》也给予了积极评价。该报1月26日在言论版刊登一篇题为《新开始》的文章,认为新版教材体现了政府在促进种族融合过程中所作出的两点努力:第一,种族融合不能从互相指责开始;第二,应该采取更具包容性的措施,这样才不会让任何一个团体感到被边缘化。 马政府顺利化解《种族关系》教科书风波,赢得了各族群的赞誉。包括华裔在内的非马来族群对此普遍表示欢迎,而大多数马来人也以心平气和的心态看待此事。马华公会总会长、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长黄家定说,新版本虽然不完美,但相比此前马各大专院校单独编写的教材,能更平衡、公正地反映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社会的特征。高教部副部长翁诗杰说,新版本教材不是从历史中评断谁是谁非,而是客观探讨如何增进各族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高教部想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多元种族和文化宗教信仰不是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国家的资产。(记者 陈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