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姓 名 | 性别 | 入学时间 | 毕业时间 | 专 业 | 导 师 | 论 文 题 目 |
1 | 庄国土 | 男 | 1980.9 | 1982.7 | 专门史 | 韩振华 | 清朝初期、中期对南洋华侨出入国的政策 |
2 | 李金明 | 男 | 1980.9 | 1982.7 | 专门史 | 韩振华 | 明代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及其性质 |
3 | 钱 江 | 男 | 1982.9 | 1985.1 | 专门史 | 韩振华 | 1570—1760中国和吕宋的贸易 |
4 | 廖大珂 | 男 | 1982.9 | 1985.6 | 专门史 | 韩振华 | 宋代的海外贸易商 |
5 | 聂德宁 | 男 | 1982.9 | 1985.6 | 专门史 | 韩振华 | 明代海禁时期的海外贸易私商 |
6 | 谢必震 | 男 | 1983.9 | 1986.6 | 专门史 | 韩振华 | 隆万以前的以琉球为中介的明代海外贸易 |
7 | 俞云平 | 女 | 1985.9 | 1988.6 | 专门史 | 韩振华 |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前期中暹海上贸易 |
8 | 高崇明 | 男 | 1986.9 | 1989.6 | 专门史 | 韩振华 | 郑成功时代的郑氏五大商与对外贸易 |
9 | 李以峰 | 男 | 1987.9 | 1990.7 | 专门史 | 李国梁 | 马华公会与马来西亚华人 |
10 | 郑甫红 | 男 | 1987.9 | 1990.12 | 专门史 | 李国梁 | 明末清初华人移民与中华物质文明在东南亚的传播 |
11 | 吴保才 | 男 | 1988.9 | 1991.6 | 专门史 | 桂光华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披汶政府时期的美泰关系试析 |
12 | 熊卫霞 | 女 | 1990.9 | 1993.6 | 专门史 | 林金枝 | 近代闽粤侨乡社会若干问题研究 |
13 | 施雪琴 | 女 | 1991.9 | 1994.6 | 专门史 | 李国梁 | 菲律宾闽侨与救乡运动 |
14 | 王望波 | 男 | 1992.9 | 1995.6 | 专门史 | 庄国土 | 八十年代以来东盟四国的华侨、华人政策 对华人经济的影响 |
15 | 王付兵 | 男 | 1995.9 | 1998.7 | 专门史 | 庄国土 | 侨汇与捐赠在晋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16 | 乔印伟 | 男 | 1995.9 | 1998.7 | 专门史 | 李国梁 | 华侨华人与侨乡教育——晋江侨乡的个案研究 |
17 | 邱鹏飞 | 男 | 1996.9 | 1999.7 | 专门史 | 庄国土 | 海外晋江籍社团之研究 |
18 | 沈燕清 | 女 | 1996.9 | 1999.7 | 专门史 | 庄国土 | 晋江归侨眷在侨乡社会和经济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 |
19 | 三滨成太 | 男 | 1995.6 | 1998.11 | 专门史 | 李国梁 | 日本华侨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以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为典例的研究 |
20 | 冯立军 | 男 | 1997.9 | 2000.6 | 专门史 | 李金明 | 康熙雍正年间厦门海外贸易 |
21 | 潘少红 | 女 | 1997.9 | 2000.6 | 专门史 | 李国梁 | 两种歧见下的马来亚华文教育 |
22 | 邱旺土 | 男 | 1997.9 | 2000.6 | 专门史 | 廖大珂 | 清代(鸦片战争前)的海湾贸易商人 |
23 | 刘 勇 | 男 | 1998.9 | 2000.12 | 专门史 | 庄国土 聂德宁 | 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南洋群岛华商当地化的进程 |
24 | 邓建光 | 男 | 1998.9 | 2001.6 | 专门史 | 聂德宁 | 二战前新、马华商及其经贸网络的形成、发展与变化 |
25 | 吴文智 | 男 | 1998.9 | 2001.6 | 专门史 | 庄国土 | 从双弟华侨农场的发展看福建华侨农场的发展与未来前景 |
26 | 姚如凤 | 女 | 1998.9 | 2001.6 | 专门史 | 李金明 | 澳门土生葡人的过去与现在 |
27 | 陈泽成 | 男 | 1998.9 | 2002.6 | 专门史 | 李金明 | 从澳门城市建筑看中西文化交融 |
28 | 邹云保 | 男 | 1999.9 | 2002.6 | 专门史 | 李金明 | 十七世纪初中菲贸易的发展与文化交流 |
29 | 彭巧红 | 女 | 1999.9 | 2002.8 | 专门史 | 李金明 | 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 |
30 | 李德霞 | 女 | 2000.9 | 2003.6 | 专门史 | 聂德宁 |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 |
31 | 杨 阳 | 女 | 2000.9 | 2003.6 | 专门史 | 庄国土 | 二战后印度尼西亚华人政治地位的变迁 |
32 | 宋 予 | 女 | 2000.9 | 2003.9 | 专门史 | 庄国土 | 战后越南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
33 | 黄明滢 | 女 | 2000.9 | 2003.9 | 专门史 | 聂德宁 |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变迁 |
34 | 陈 菲 | 女 | 2001.9 | 2004.6 | 专门史 | 李金明 | 清初多口通商时期的中英海上贸易(1684-1757) |
35 | 徐淑华 | 女 | 2001.9 | 2004.6 | 专门史 | 李金明 | 清雍正时期的中日海上贸易 |
36 | 林晓画 | 男 | 2001.9 | 2004.7 | 专门史 | 廖大珂 | 清代(鸦片战争前)的通事与海外贸易 |
37 | 高 斌 | 男 | 2001.9 | 2004.7 | 专门史 | 廖大珂 | 民国时期福建海洋航运业研究 |
38 | 梁静文 | 女 | 2002.9 | 2005.6 | 专门史 | 聂德宁 | 阿瑜陀耶王朝末期暹罗与中国的海上贸易(1688-1767年) |
39 | 尹雪梅 | 女 | 2002.9 | 2005.6 | 专门史 | 庄国土 | 长乐海外移民的历史与现状 |
40 | 王瑞国 | 男 | 2002.9 | 2005.9 | 专门史 | 庄国土 |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与华文教育 |
41 | 孙增阅 | 男 | 2002.9 | 2005.9 | 专门史 | 聂德宁 | 1775-1823年中国与爪哇的贸易往来 |
42 | 范文娟 | 女 | 2002.9 | 2006.6 | 专门史 | 庄国土 | 泗水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前景 |
43 | 洪小荣 | 女 | 2003.9 | 2006.6 | 专门史 | 郭玉聪 | 晋江新移民的海外迁移——以菲律宾为例 |
44 | 陈 凯 | 女 | 2003.9 | 2006.6 | 专门史 | 聂德宁 |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砂捞越华人政治 |
45 | 刘晓峰 | 男 | 2003.9 | 2006.6 | 专门史 | 廖大珂 | 清代(鸦片战争前)英国与福建的海上贸易 |
46 | 张 健 | 男 | 2004.9 | 2007.6 | 专门史 | 廖大珂 | 论朱纨事件 |
47 | 刘桔红 | 女 | 2004.9 | 2007.6 | 专门史 | 庄国土 | 晚清华侨投资国内银行状况分析 |
48 | 胡尧瑶 | 女 | 2004.9 | 2007.6 | 专门史 | 施雪琴 | 印尼排华经济政治因素探析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爪哇排华骚乱为例 |
49 | 杨红波 | 男 | 2005.9 | 2008.6 | 专门史 | 施雪琴 聂德宁 | 缅北华人聚居区调查与研究 ——以掸邦果敢、佤邦、勐拉三特区为例 |
50 | 林 仪 | 女 | 2005.9 | 2008.6 | 专门史 | 聂德宁 | 泉州地方族谱海外移民资料研究 |
51 | 张晶盈 | 女 | 2005.9 | 2008.6 | 专门史 | 施雪琴 聂德宁 | 福建双阳农场的社会化转型——以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为例 |
52 | 王黎晨 | 女 | 2005.9 | 2008.6 | 专门史 | 郭玉聪 | 1990年以来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 |
53 | 刘 娟 | 女 | 2005.9 | 2008.6 | 专门史 | 郭玉聪 | 福清赴阿根廷新移民研究 |
54 | 何明丽 | 女 | 2005.9 | 2008.6 | 专门史 | 郭玉聪 | 福州地区旅日新移民研究 |
55 | 胡秋碧 | 女 | 2005.9 | 2008.6 | 专门史 | 廖大珂 | 明清时期的四夷(译)馆 |
56 | 黄友泉 | 男 | 2006.9 | 2009.7 | 专门史 | 廖大珂 | 明代前期福建的海防体系 |
57 | 付 亮 | 男 | 2006.9 | 2009.7 | 专门史 | 郭玉聪 | 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以福清新移民为例 |
58 | 陈 君 | 女 | 2006.9 | 2009.7 | 专门史 | 庄国土 | 19世纪后期菲律宾华侨社会变化探究 |
59 | 肖彩雅 | 女 | 2006.9 | 2009.7 | 专门史 | 王望波 聂德宁 |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缅甸华侨社会的变迁 |
60 | 张 斌 | 男 | 2005.9 | 2009.7 | 专门史 | 施雪琴 | 战后泰国华文教育之演变 |
61 | 孙蕴琦 | 女 | 2007.9 | 2010.6 | 专门史 | 聂德宁 | 华人与印尼蜡染花裙布业:荷属东印度蜡染花裙布业中华人企业家的作用(1850—1942) |
62 | 孙建楠 | 男 | 2007.9 | 2010.6 | 专门史 | 廖大珂 | 民族的想像与权力的画谜:试论“吴哥符号”的衍生(1863—1926) |
63 | 李慧芬 | 女 | 2007.9 | 2010.6 | 专门史 | 王望波 | 泰中建交以来泰国中华总商会在泰中关系中的作用 |
64 | 徐方华 | 女 | 2007.9 | 2010.8 | 专门史 | 刘 勇 | 19世纪末以来马来西亚伊斯兰化探析 |
65 | 陈小粒 | 女 | 2008.9 | 2011.7 | 专门史 | 郭玉聪 | 巴西华侨华人及其与中巴两国的关系 |
66 | 张 行 | 男 | 2008.9 | 2011.6 | 专门史 | 王望波 | 近代以来闽南侨批业发展史(1871—1958) |
67 | 陈改利 | 女 | 2007.9 | 2011.9 | 专门史 | 庄国土 | 1970年代以来菲华社团的新变化 |
68 | 邱显存 | 男 | 2008.9 | 2011.7 | 专门史 | 郭玉聪 | 1978年以来的日本中国大陆留学新移民 |
69 | 李 佳 | 女 | 2009.9 | 2012.6 | 专门史 | 廖大珂 | 老挝“中立力量”研究 |
70 | 林筱菡 | 女 | 2009.9 | 2012.6 | 专门史 | 范宏伟 | 冷战时期日本对缅甸的经济援助 |
71 | 何文婷 | 女 | 2009.9 | 2012.6 | 专门史 | 刘 勇 | 荷兰华人社团发展现状探究 |
72 | 赵雪峰 | 男 | 2010.9 | 2013.6 | 专门史 | 施雪琴 | 务实与包容——马来西亚伊斯兰国家发展模式论析 |
73 | 程 鹏 | 男 | 2010.9 | 2013.6 | 专门史 | 刘 勇 | 当前中国驻外领事保护研究 |
74 | 王杨红 | 男 | 2010.9 | 2013.6 | 专门史 | 王望波 | 吞武里王朝时期暹罗与中国的关系探析(1767—1782) |
75 | 魏晓璐 | 女 | 2011.9 | 2014.6 | 专门史 | 王望波 | 改革开放以来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 |
76 | 金 妮 | 女 | 2011.9 | 2014.6 | 专门史 | 范宏伟 | “大跃进”时期云南边民“外逃”问题 |
77 | 上官小红 | 女 | 2011.9 | 2014.6 | 专门史 | 施雪琴 | 归侨与侨乡社会:福建安溪归侨安置研究(1949—1960) |
78 |
李鸿添 | 男 | 2006.9 | 2014.6 | 专门史 | 郭玉聪 王付兵 | 社会变迁下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发展研究(1986—2013年) |
79 | 王振伟 | 男 | 2012.9 | 2015.6 | 专门史 | 刘 勇 | 马科斯执政时期菲律宾的华人政策研究(1965—1986) |
80 | 尚 萌 | 女 | 2012.9 | 2015.6 | 专门史 | 范宏伟 | 滇缅铁路筹建史:中国建构西南出海口的历史变迁 |
81 | 宓 翠 | 女 | 2013.9 | 2016.5 | 专门史 | 沈燕清 | 从《华商报》看20世纪40年代中共在香港的统战工作 |
82 | 宋晓帅 | 男 | 2013.9 | 2016.5 | 专门史 | 刘 勇 | 19世纪中叶巴达维亚华人公馆研究——以《公案簿》史料为基础 |
83 | 居玛丽 | 女 | 2013.9 | 2016.5 | 专门史 | 施雪琴 | 传承与创新——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史研究(1939—1966) |
84 | 张晓旋 | 女 | 2013.9 | 2016.5 | 专门史 | 庄国土 | 民国时期闽籍归侨研究 |
85 | 赵思羽 | 女 | 2013.9 | 2016.5 | 专门史 | 沈燕清 | 中共统战背景下新马地区南行文化人研究(1935—1949) |
86 | 吴怡瑾 | 女 | 2014.9 | 2017.5 | 中国史 | 冯立军 | 民国时期厦门口岸的华侨出入境与管理 |
87 | 周春燕 | 女 | 2014.9 | 2017.5 | 中国史 | 范宏伟 | “大跃进”运动中的福建侨务与归侨、侨眷 |
88 | 李 龙 | 男 | 2014.9 | 2017.5 | 中国史 | 王付兵 | 砂拉越闽籍华人社会结构的变迁(1900—1977) |
89 | 陈 平 | 男 | 2014.9 | 2017.5 | 中国史 | 沈燕清 | 荷印时期巴达维亚华侨职业结构探析(1816—1940) |
90 | 王俊杰 | 女 | 2014.9 | 2017.5 | 中国史 | 刘 勇 | 1810—1895年间闽台茶业交流 |
91 | 谢红艳 | 女 | 2014.9 | 2017.5 | 中国史 | 施雪琴 | 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与中印尼关系——以侨务外交为视角 |
92 | 叶 炜 | 男 | 2015.9 | 2018.6 | 中国史 | 范宏伟 | 中国对海外华侨观光统战研究(1949—1966) |
93 | 林艺婷 | 女 | 2015.9 | 2018.6 | 中国史 | 施雪琴 | 民国时期华侨与侨乡开发——以嵩屿开埠为个案研究(1915—1938) |
94 | 许婷婷 | 女 | 2015.9 | 2018.6 | 中国史 | 施雪琴 | 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华族宗教信仰的复兴与影响:以民丹岛华人庙宇为例 |
95 | 尹星燕 | 女 | 2015.9 | 2018.6 | 中国史 | 刘 勇 | 清代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对东南亚的帆船贸易(1757—1840) |
96 |
陈非儿 | 女 | 2016.9 | 2019.6 |
中国史 |
施雪琴 | 北归:冷战初期归国华侨学生研究——以印尼侨生为中心(1949—1962) |
97 | 黄 辉 | 男 | 2016.9 | 2019.6 | 中国史 | 范宏伟 | 中共对东南亚华侨的心理统战研究(1949—1966) |
98 | 田若言 | 男 | 2016.9 | 2019.6 | 中国史 | 沈燕清 | 战后印尼华文报纸与新中国形象建构(1949—1954)——以印尼《生活报》为中心 |
99 | 邢 彦 | 男 | 2016.9 | 2019.6 | 中国史 | 刘 勇 | 新中国国内侨务宣传活动浅析——以《广东侨报》(1960—1966)为例 |
100 | 刘 悦 | 女 | 2016.9 | 2019.6 | 中国史 | 沈燕清 | 台湾”美援侨生教育计划“研究——以印尼侨生为个案(1954—1966) |
101 | 刘宇韬 | 男 | 2016.9 | 2019.6 | 中国史 | 施雪琴 | 9·30政变后的印尼排华运动与中国政府安置印尼归难侨探究 |
102 | 陈 荧 | 女 | 2017.9 | 2020.6 | 中国史 | 沈燕清 | 印尼华文报中的国共政党形象比较研究(1949—1965) |
103 | 关景文 | 男 | 2017.9 | 2020.6 | 中国史 | 范宏伟 | 二战前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禁烟运动研究(1906—1941) |
104 | 康君如 | 女 | 2017.9 | 2020.6 | 中国史 | 沈惠芬 | 近代侨乡出样观念与兴乡实践的融合与背离——以1893—1937年广东台山社会为例 |
105 | 林金官 | 男 | 2017.9 | 2020.6 | 中国史 | 王付兵 | 新移民与侨乡社会研究——以连江县琯头镇为例 |
106 | 刘 磊 | 男 | 2017.9 | 2020.6 | 中国史 | 施雪琴 | 民国时期福建地方军阀形象再研究——以“泉南王”陈国辉为中心的考察 |
107 | 杨艺红 | 女 | 2017.9 | 2020.6 | 中国史 | 施雪琴 | 变迁与融合:菲华社会嬗变视野下的宿务东方学院 |
108 | 高楚东 | 女 | 2018.9 | 2021.6 | 中国史 | 刘计峰 | 记忆之场与文化展演:一个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历史叙述与权力竞争 |
109 | 黄益婷 | 女 | 2018.9 | 2021.6 | 中国史 | 沈燕清 | 巴达维亚华人婚姻登记制度研究(1772—1919) |
110 | 郭文静 | 女 | 2018.9 | 2021.6 | 中国史 | 冯立军 | 需求与依存:明清时期苏禄与中国的海上贸易研究 |
111 | 周尘晰 | 女 | 2018.9 | 2021.6 | 中国史 | 范宏伟 | 民国时期华侨回国观光团研究(1912—1949) |
112 | 张 冰 | 女 | 2018.9 | 2021.6 | 中国史 | 高艳杰 | 中印尼关系视角下的《生活报》变迁(1949—1965) |
113 | 杨雯屹 | 女 | 2018.9 | 2021.6 | 中国史 | 高艳杰 | 中华民国政府与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1945—1949) |
114 | 廖 颖 | 女 | 2019.9 | 2022.5 | 中国史 | 高艳杰 | 冷战时期美国新闻处对印尼的“反共亲美”文化宣传活动(1958—1961) |
115 | 陈 欢 | 女 | 2019.9 | 2022.5 | 中国史 | 刘 勇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二十一世纪初莆田赤港华侨农场转型研究 |
116 | 张宇帆 | 男 | 2019.9 | 2022.5 | 中国史 | 刘 勇 | “麻雀西飞”:1920年代中国麻将的美国传播研究 |
117 | 冯 静 | 女 | 2019.9 | 2022.5 | 中国史 | 王付兵 | 太平洋战争前马来亚闽南人橡胶业研究 |
118 | 魏润凡 | 女 | 2019.9 | 2022.5 | 中国史 | 冯立军 | “南进先声”:二战前日本人的南洋拓殖研究(1919—1939) |
119 | 李昊冉 | 女 | 2020.9 | 2023.5 | 中国史 | 冯立军 | 民国时期国人鱼翅贸易和饮食消费研究——以1930年代为研究重点 |
120 | 吴致静 | 女 | 2020.9 | 2023.5 | 中国史 | 沈燕清 | 战后新马华文教科书的“马来亚化”研究(1945—1957) |
121 | 王晓雪 | 女 | 2020.9 | 2023.5 | 中国史 | 王付兵 | 1949—1966年福建省侨汇政策及其影响研究 |
122 | 陈祥明 | 男 | 2020.9 | 2023.5 | 中国史 | 王付兵 | 集聚、依附与赓续:福建侨乡明溪县客家人群与华侨华人的联系 |
123 | 刘 岩 | 男 | 2020.9 | 2023.5 | 中国史 | 高艳杰 | 澳大利亚对西伊里安难民问题政策研究(1966—1969) |
124 | 杨雪蓓 | 女 | 2020.9 | 2023.5 | 中国史 | 刘计峰 | 流动的“中心”与“边缘”:19世纪中叶以来福建佛教与东南亚汉传佛教的互动 |
125 | 班紫云 | 女 | 2021.9 | 2024.5 | 中国史 | 沈惠芬 | 福建省侨汇物资供应政策研究(1957-1994年) |
126 | 黄笑天 | 男 | 2021.9 | 2024.5 | 中国史 | 冯立军 | 吾民守吾土——近代地方与民间对我国东沙群岛海疆主权的维护 |
127 | 赵宏需 | 男 | 2021.9 | 2024.5 | 中国史 | 刘勇 | 清朝沿海通商口岸政策变迁中的英国因素研究(1684-1842) |
128 | 夏纯悦 | 女 | 2021.9 | 2024.5 | 中国史 | 刘勇 | 晚晴民国时期厦门港的茶叶外销研究(1843-1949) |
129 | 吴亮 | 男 | 2021.9 | 2024.5 | 中国史 | 沈燕清 | 1956年新马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探析——侨务公共外交的视角 |
130 | 张欣 | 女 | 2021.9 | 2024.5 | 中国史 | 王望波 | 抗战时期越南华侨缩食救国会社团研究 |
131 | 康龙 | 男 | 2021.9 | 2024.5 | 中国史 | 高艳杰 | 尼克松政府对美苏海上事件谈判政策研究 |
132 | 季轩皓 | 男 | 2021.9 | 2024.5 | 中国史 | 王付兵 | 海峡殖民地英文教育的兴起、发展及其影响(1825-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