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上午9:30,在南安楼301室,来自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的廖文辉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学长、院友,重返母校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廖文辉是马来西亚籍华人,于2009年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取得博士学位,廖文辉博士在海外华人华侨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本场讲座主题是关于他最近在学术上提出马来西亚作为第三块汉文化圈的内涵与特色。汉文化圈又称汉字文化圈,是以汉字或者汉字的变体为文化载体的文化区域的统称,众所周知的两大汉文化圈除中国之外,有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廖文辉老师从民俗的角度切入,提出马来西亚也作为第三快汉文化圈对中华文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次讲座主要分四部分。首先,廖老师以文化和民俗这两个华人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并简单地阐述了汉文化圈的概念。接着,廖老师从文化与民俗的角度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进行分析。他指出:在文化层次上,马来西亚移民历史有大约两百年。在此期间,他们一直有文化自主意识并自成一格,文化以闽粤文化为主,由于他们的文化多属于传统习俗文化,知识性文化层面并未形成,因此不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概念。然而从民俗层次上来看,马来西亚华人较好地保存了华人传统的精髓并对至有传承与发展,并从而构建了当地华人文化的主干。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当地华人“移人”“移神”“移鬼”的特质。
“移人”讲的是海外华人的移民过程,马来地区移民大致发生在十九世纪后期至1930年这一期间,移民的主要形式是以宗乡、网络移民进行,这也构成华人文化形成的基础。“移神”指在移民过程中华人将原乡的信仰以携带金身或香灰的方式带至异乡并落地生根,如今这些供奉的神庙不仅规模大数量众多,并对当地的华人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移鬼”代表当地华人的丧葬习俗并以“义山”为代表。在中华文化里丧葬祭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义山”是为了让侨居华人获得“灵魂归宿”而被华人买下被用于丧葬的山头,据统计这样的义山在整个马来西亚有超过1000座。由此可见这一传统的影响之大。
在介绍了上述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特征之后,廖老师为大家剖析了马来西亚文化特征与本质,他认为:马来华人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并在“救亡唯恐不及,启蒙则力有不逮”的环境下逆境求存,在这样内外夹击的背景下马来的华人文化不仅没有凋零,反而被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并被发扬光大,甚至有“礼失求诸野”的惊叹。这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主要推动群体以及以民俗内容为基础无不关系。
讲座的最后,廖老师以马新汉籍为例介绍了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化瑰宝,并发出海外华人“自信自守,灵根自植”的感叹。讲座结束后,在场老师和同学们与廖老师一道对文化圈中心论,海外华人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通过廖老师热情洋溢的演讲,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廖老师对于华人文化的认同感。
撰稿人:杜声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