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基地简报 >> 成果简报 >> 正文
  第二十一期基地成果简报(2011年第1期)       ★★★ 【字体:
第二十一期基地成果简报(2011年第1期)
作者: 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2    


东南亚研究中心第二十一期成果简报(2011年第1期)


一、重大项目进展报告

(一)《当代印度支那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十三(主持人:廖少廉)

1、8月份完成调研报告《东盟国家经济政治形势及其对亚太经济合作的影响》。报告认为:东盟成员经济从2008下半年开始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直至2009年下半年才止跌回升,2010年上半年保持较好的复苏势头。当前东盟成员政局基本稳定,给经济复苏提供较好的条件。报告分析世界金融危机给东盟成员带来的主要影响和有关成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认为近期东盟成员经济和政治形势均会保持比较平稳,东盟经济体将利用APEC领导人会议的平台加强与其它成员经济体开展合作,尤其是对巩固经济复苏和协调相关经济对策进行交流。

2、《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发挥更大作用的几点思考》,《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11期。

摘 要:对增强与东盟国家的共办合作机制,关注参与方的各种差异性,为克服双边经贸关系中的障碍与困难,增进企业界的相互了解,以及扩大涉及的领域和提高会、展的层次等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近几个月以及今后数月课题组全力投入成果的统稿和修订,同时仍在不断补充新发现的资料,以及将部分成果征求国内有关学者意见与建议。因为本项目的研究对象印度支那国家,尤其是柬埔寨和老挝的系统统计资料和其它涉及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可靠资料很难获取,因此延误一些部分的撰写。现已采取措施和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收集上述资料。鉴于上述原因,已申请延迟结题时间至2011年上半年。

(二)《东盟国家工业化、科技发展与竞争力研究》(2006~2009)进展情况之十一(主持人:沈红芳)

1、本课题已进入了专著写作阶段,同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的考察。

2、继续进行第一章,“绪论”,以及第七章“朝向工业化的努力:柬埔寨、老挝、缅甸案例研究”章节的写作。

3、准备撰写马来西亚工业化一章的资料

4、进行东盟国家的工业合作章节的写作

5、进行新加坡的科技发展与政府的作用的考察

6、进行马来西亚的科技发展与政府的作用的考察

7、进行泰国政府的科技发展与政府的作用的考察

(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研究(2007-2010)》进展情况之七(主持人:聂德宁)

1、《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外交部解密档案角度的考察》,《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

摘 要:中缅边界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解决的第一个边界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中国采取了立足现实的政策,因为中国力图通过边界问题的解决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疑虑、谋求和平的周边环境、反制美国的对华遏制。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将中缅关系推向了高潮,为解决缅甸国民党军问题提供了契机,并给印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评估》,《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摘 要:本文在对“软权力”内涵进行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状况进行了衡量与评估,同时对该评估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启示做了简要的说明。

3、《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历史性水域、疆域线、抑或岛屿归属线?》,《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摘 要:有关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问题,向来为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所关注。本文列举了历史性水域、海上疆域线和岛屿归属线3种提法。通过研究和比较,认为把断续线作为岛屿归属线的提法,无论从断续线最初产生时的情况,或者后来在实际应用中所起的作用,似乎是可以认可的。

4、《肯尼迪政府与越战初期的南越“战略村计划”(1961-1963)》,《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摘 要:肯尼迪执政时期,随着冷战战场向第三世界的转移,美国政府越来越致力于通过“国家建设”方针应对欠发达国家不断出现的“叛乱”问题,意图通过引导落后地区以发展现代化来消除共产主义“滋生的根源”。越南战争时期南越的“战略村计划”是肯尼迪政府在第三世界展开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建设”行动。本文旨在通过对 “战略村计划”从出台到实施再到失败这一过程的历史考察,分析肯尼迪政府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建设”方针存在的两点困境:一个是美国自身在“国家建设”中的定位问题,一个是文化冲突问题。

5、《美国的越南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摘 要:本文旨在介绍和评述19世纪以来美国的越南研究。作者认为美国的越南研究可以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即19世纪初到二战结束,第一次印支战争到1968年,1968年 到越战结束,以及从越战结束到现在。本文的重点在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在每一阶段内则侧重介绍代表性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和观点,并且特别关注政治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

(四)《中国与马来西亚经贸关系历史、现状及趋势研究》(2008-2011)进展情况之四(主持人:李一平)

1、《马来西亚华商对华投资原因浅析》,《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2期。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工商界对华投资迅速增加,其中马来西亚华商占了绝大多数。马来西亚华商对华投资的原因诸多,本文研究表明,在马来西亚华商对华投资中,中马两国关系的发展、投资环境与两国经济政策的发展与完善起了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而华商网络、华人文化的优势也是影响马来西亚华商对华投资的重要因素。

2、《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关系中的水因素》,《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6期。

摘 要:本文以影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关系的重要变量之一的淡水资源分配问题为例,为诠释资源的争夺和分配是促使国家之间加强合作或进行对抗和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命题提供一个实证分析。在新马关系中,水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马来西亚处理新马关系中的一张“牌”; 新马关系出现紧张时,有关双边水供的问题往往浮出水面,成为双方诸多争端之一。水因素作为影响新马关系的一个联系变量和新马其他争端交织在一起,从而影响着双边关系。

3、《东南亚海岛地区史籍中的中国形象----以〈马来纪年>为例》,载《东南亚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96-102页。

摘 要:《马来纪年》被马来人奉为历史经典,本文通过对《马来纪年》中相关中国章节的分析,为马来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是:中国人与马来人同源而生,中国是与马来古代王国一样强大的大国,与马来古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中国不畏强权、爱好和平、十分富有、人口众多、兵强将广;中国皇帝具有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兵力,威仪非凡,但也不能违抗真主的意志而要求马来国王称臣纳贡;中国人充满智慧、机智和勇敢、彬彬有礼、,温文敦厚、不信奉伊斯兰教,而吃猪肉和猪油。当然,《马来纪年》中勾勒出的中国形象是马来人自我认同中而相应产生的“他国”形象,也只是“虚幻”和“真实”的产物。

4、《金融危机下的东亚华人经济》,载《东亚区域整合:人口迁移与影响》下册,厦门大学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2010年8月版,第380-392页。

摘 要:2008年9月15日,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由此揭开了金融海啸序幕,从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大多数东亚华商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敢于正视困难,以积极灵活变通的态度迎接挑战。许多华人企业顺势而为,积极进行资产重组,优化企业机构;更有一些资金充裕,实力雄厚的华人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实施了逆向扩张的经营战略,化不利为机遇。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东亚华人经济这一活跃的经济力量,促进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则不仅可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将对今后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当代东南亚能源问题研究》(2008-2011)进展情况之四(主持人:赵洪)

1、《东盟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政策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创新》2010年第5期。

摘 要:东盟国家近年在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推进措施,已渐成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体系,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2、《印尼钢铁业发展、主要问题与潜力分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年第6期。

摘 要:印尼钢铁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虽然钢产量有较大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印尼钢铁产业最主要的问题是产品缺乏竞争力,但鉴于印尼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国家,油气、煤炭资源均很丰富,也有较多的铁、锰、铬、镍等矿藏,这是发展钢铁工业很好的基础条件。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有效减轻了东盟国家之间钢铁业的贸易壁垒,加上印尼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钢材消费量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钢铁业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3、《东盟国家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及其与我国的合作》,《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摘 要:建设一个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东盟,已成为东盟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在建设“绿色东盟”进程中,东盟各国把新能源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能源的投入呈现加速之势,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东盟国家在生物能源等新兴绿色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已渐成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体系,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同时,中国-东盟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正逐步展开。

4、《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摘 要:厦门要建设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如何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成为我市的紧迫课题。厦门市政府已明确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步骤。厦门应以《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蓝图,以入选国家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从传统低耗能与高污染工业结构中走出来,寻找新经济增长点。

二、国内学术交流:

1、2010年8月3-4日,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中心主任王勤教授、副主任廖大珂教授参加了此次教育交流周的系列活动,出席了教育交流周的开幕式和首届“中国-东盟人文学术研讨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人文之桥》的主旨演讲,她指出,要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分享人才培养经验,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人文之桥,为睦邻友好、和谐亚洲奠定深厚的民意和智力基础。

本届交流周由“中国-东盟人文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环境教育论坛”组成。中国-东盟人文学术研讨会为今年首次启动,旨在为中国及东盟学者专家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使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人文学术交流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平台。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与东盟10国的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内容涉及双方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大学合作的可能空间、经贸关系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由教育部、外交部和贵州省政府主办、贵州大学承办。自2008年起已连续举办三届,有近40所东盟国家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驻华使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东盟大学网络等机构以及近60所中国高校参会,签署了130份校级合作协议。

2、2010年10月25日,由上海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问题与港澳台片”基地主任2010年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乐玉成司长、教育部社政司何健处长、综合学部召集人庄国土教授、综合学部秘书长朱福惠教授、教育部国际问题和港澳台侨片十二所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副主任等三十多名代表与会,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勤教授、副主任廖大珂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3、2010年11月3日下午,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前院长,中亚问题、涉疆问题研究资深专家杜瀚教授一行访问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杜瀚教授就建国后国际局势变化对新疆民族、宗教关系的影响,以及近几年新疆的发展状况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部分领导与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座谈会由林梅副教授主持,聂德宁教授和部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了座谈与讨论。

4、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一平教授于2010年11月11-13日出席由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并作《中国印尼革命外交的进程:1961-1965》的发言。

5、2010年12月 6-10日,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员聂德宁教授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黄国际文化协会、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之邀,前往新加坡出席参加由上述三个单位联合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六次(海外首届)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是:“文化共生——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会通和发展”。研讨会设立了3个分论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处”,“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会通和发展”,“中华文化与新、马的社会发展”。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150名与会学者在3天的研讨会期间,围绕着这3部分的20多个议题展开小组发言和讨论。

聂德宁教授向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东南亚华人的文化传统与变迁——以“吧国公堂”历史沿革为视角》,并参加了研讨会设立的“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会通和发展”分论坛的发言和研讨,引起与会学者专家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同时,聂德宁教授还作为研讨会的主持人之一,主持了分论坛小组会议第五场第三组的研讨会。在分论坛发言和讨论中,学者们梳理了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与东南亚文化交流、会通的情况,分析了东南亚华族文化的演变和内涵及其与东南亚族群、文化、社会的关系。

6、2010年12月26日,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一平教授被聘任为广西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在24-25日担任广西民族大学主办的2010“全国研究生东盟论坛”主持与评论人。

三、国际学术交流

1、2010年7月16至17日,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八打灵再也校区共同举办了“马中关系——挑战与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心成员范丽、林梅、王虎、闫森等教师共同参会。此次会议集合了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以及日本学者30多位参加。马来西亚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出席开幕式,并致词;同时,知名学者王賡武教授出席并担任主题演讲人。此研讨会主題有4项,即:马中文化交流:回顾与展望、马中关系:区域和平与安全、马中关系:经济挑战与机遇、马中关系与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与回应。会议不仅探讨了马中两国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而且对促进两国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广和促进区域研究与发展中的马中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由日本东京大学副校长田中明彦教授率领的日本文部省“东亚共同体”研究课题组6位教授,于2010年7月19日专程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访问。中心顾问庄国土教授、中心副主任李一平教授、刘晓民教授、王望波副教授与来访日本学者,深入讨论东亚合作机制、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的东南亚政策等问题,历时近两个小时。双方均感收获良多。随同田中副校长来访的还有东京大学、同志社大学、东北大学、东京理工大学、九州大学等校学者。

3、2010年8月3日下午,由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文兴镐教授等五位教授组成的韩国学者代表团专程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进行访问交流。中心顾问庄国土教授、王望波副教授与来访韩国学者们,就区域研究,尤其是南中国与海外关系研究的多维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加强东南亚研究中心与该所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协议达成了初步共识。随同文兴镐教授来访的还有韩国汉阳大学的闵贵植教授、金英教授,韩国同德女子大学金润泰教授以及韩国乌山大学姜真硕教授等学者。

汉阳大学在韩国大学榜排名前五,其中国研究水平处于韩国前列。

4、2010年8月3日下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贾拉南国际问题研究院(S.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国防经济学资深教授Ron Matthews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进行了访问交流。林梅副教授主持了座谈会,Matthews教授从三个层面(稀缺资源在国防部门的分配、国防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经济学)介绍了国防经济学,并以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诠释了国防经济学这一重要理念;Matthews教授同时介绍了拉贾拉南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硕博士招生项目。聂德宁教授、廖少廉教授、张苾芜副教授、范红伟副教授、沈燕清副教授、许可博士、林达丰博士、王虎博士等研究人员和博士生、本科生代表参加了座谈。

5、2010年9月9日下午,法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问题专家吉普鲁教授(Professor Froncois Gipouloux)做客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并做了题为《亚洲地中海,全球化与经济制度的演变:欧亚比较经济史初步探索》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吉普鲁教授以他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亚洲地中海:16-21世纪中国、日本及东南亚港口城市与商人网络》为基础,对东西方经济贸易发展史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与阐释。报告会后,吉普鲁教授与中心的廖大珂教授、吴凤斌教授、王望波副教授、刘勇副教授、林达丰博士,以及台湾研究中心的林仁川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和座谈。中心的聂德宁教授主持了座谈会,教师王虎博士,博士生王登科等师生也参加了座谈。

6、2010年9月28日下午,来自科特迪瓦和加蓬的驻华大使科菲.阿兰.尼凯斯和奥伊纳莫诺.弗朗西斯访问厦门大学。国际处副处长陈志伟,东南亚研究中心顾问庄国土教授等在厦门大学颂恩楼215会议室与大使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7、2010年10月29日上午,美国郭氏家族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校董郭忠信先生访问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与庄国土教授、聂德宁教授、张苾芜副教授座谈。

8、2010年11月1日上午,日本文部省东亚比较教育课题组一行四人访问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与庄国土教授、李国梁教授、刘晓民教授座谈。

日本文部省东亚比较教育课题组成员代表分别来自山梨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的石川晵二教授、东京学芸大学西村俊一教授、东京海洋大学海洋科学部的川下新次郎教授,以及电气通信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准教授志贺幹郎。课题组成员就东亚区域合作、海外华文学校、中日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侨乡教育以及中日关系等问题与我院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9、2010年12月9日,受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之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著名国际关系问题评论家Michael McKinley为我中心师生作了“China’ rise and its impact on US strategic/defense post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beyond”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10、2010年12月11日下午,日本大学举办的《当代华侨华人网络国际研讨会》,为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博士生举办了华人社团研究专场学术研讨会,在庄国土教授的率领下,博士生刘文正、陈丙先、郑达、丁丽兴和学术秘书陈君应邀发表研究成果。研讨会由日本大学经济学部中国亚洲研究所的所长本多光雄教授及清水纯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学蔡志祥教授、日本庆应大学的吉原和男教授等日本知名教授及日本共同通讯社室长十多位学者出席,并热烈讨论该研究成果。庄国土教授在12日下午发表的主旨演讲《东南亚华人社团的发展脉络》,更是令日本大学经济学部的会议大厅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11、今年是南洋学会创会70周年,2010年12月11日南洋学会特别举办《南洋学会70 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旨在回顾南洋研究的发展历史,总结多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研讨会也将把南洋研究置于当今全球化的框架之下,探讨并展望面向新世纪的研究前景。

参加研讨会有来自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学者30多人,国际学术界著名学者王赓武、滨下武志、廖建裕、颜清湟、崔贵强、苏庆华等人参加了研讨会,听众达100多人。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大珂教授受会议组委会的邀请,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作了《韩掁华教授与南洋研究》的论文报告,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并与国外同行进行了交流。出访介绍了中国南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扩大了厦门大学的东南亚研究的影响,而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四、社会服务和咨询报告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7月20日第一版,以“了解侨情变化 助推两岸合作”为题,详细刊载东南亚研究中心顾问庄国土教授的最新侨情研究:到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是4543万人,其中东南亚有3348万。”该研究纠正了近20年官方和民间关于华侨华人数量从3000多万到8700万的混乱提法。庄国土教授指出,华侨华人不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动力,华侨华人事务也是两岸谋求重大共识的要政。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华侨华人的参与是关键性的。华侨华人经济、科技、文化资源与两岸整合,将是国家真正的崛起之日。

五、人才培养

今年秋季,东南亚研究中心新增本科生专业外交学 (侨务方向)面向全国招收15名本科新生(文理兼收)。

六、科研成果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于2010年12月底获得两个基地重大项目的立项,分别是《东南亚伊斯兰教与政治发展研究》和《当代东南亚粮食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 下一条:第二十期基地成果简报(2010年第2期)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