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摘要:
(一)《东南亚历史及其与中国关系》(2005~2008)进展情况之二(主持人:廖大珂)
1.《东南亚历史上的客家人》,《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1期。
摘 要:客家人在东南亚的人数比闽南人、广府人和潮州人都较少,但在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领域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远超过他们的人数。在东南亚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华族人物都是客家人。本文从早期客家人移民的聚落模式与经济追求、早期客家人的社会组织、战后客家社团的功能与变革和客籍企业家与海外华人的企业精神等方面来探讨东南亚历史上的客家人以及客家人对东南亚历史发展所作出突出贡献。
2.《区域化整合的文化型经济:中国与东南亚变动关系中的种族和资本因素》,《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1期。
摘 要:本文探究东南亚各国华人在变化的更大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从文化和经济的理论视角来审慎地评价文化主义的观点,认为不应通过幼稚的文化主义公式化,而是可以通过探究在当代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来获得比较正确的认识。
3.《1500-1800年间的东南亚国家关系与华侨华人》,《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1期。
摘 要:就世界体系思想而言,1500-1800年间的东南亚地区已被西方力量强行“嵌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外部领域,正处于朝贡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两种世界体系相互竞争、利用与共存的复杂历史时期。本文试就上述历史背景下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及其影响下的华侨华人体系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4.《从<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看伊斯兰教在印尼的早期传播》,《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新华出版社,2006年4月。
摘 要:《三宝垄华人编年史》原稿出自印尼三宝垄、塔兰、井里汶三弟华人庙宇所珍藏的档案,实际上就是记载15-16世纪当地华人社会的档案。本文根据《三宝垄华人编年史》有关华人穆斯林活动的记载,并结合中外史籍的相关资料,对早期华人穆斯林在印尼伊斯兰教传播重点重要作用作一粗浅的探索,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印尼早期华侨华人的历史,论述华侨华人对印尼历史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5. 《早期移居菲律宾的闽南华侨》,《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新华出版社,2006年4月。
摘 要:闽南与菲律宾,在地理上靠得比较近,从厦门至马尼拉的距离大约未657海里。在早期的帆船时代,从闽南港口至菲律宾的航程大概仅需10-15天,因此,不少闽南商人经常往返于菲律宾各地经营贸易,而菲律宾人也时有到闽南做买卖者,两地之间的交往关系比较密切。
6.《越南黎朝时期的国子监教育》,《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2期。
摘 要:黎朝是越南封建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落时期,学校教育在此时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其制度在李朝、陈朝和属明时期的国子监建制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宋明时期的国子监教育,适应越南社会的实际情况而不断改革和完善,其教学进一步与科举考试相结合,源源不断地为越南封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应试人才和官僚队伍。从对黎朝国子监教育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教育制度和儒学在域外的传播与发展。
7.《论1920年反对仰光大学条例缅甸学生罢课运动》,《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2期。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1920年反对仰光大学条例缅甸学生罢课运动的背景、爆发原因及其过程,认为:一,该运动是缅甸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学生罢课运动;二,一大成果是建立了许多民族学校和一所民族高等专科学院;三,促进了先进思想在缅甸的传播;四,表明在缅甸以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大中学生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当代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二(主持人:吴崇伯)
1.《印尼林业经济分析:发展、问题与政府对策》,(澳大利亚)《汉声学术月刊》,2006年2期。
摘 要:
2. 《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分析》,《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1期。
摘 要:进入新世纪,在中国政府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迅速发展,东南亚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行业、投资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但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3.“中国对东盟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发表在《汉声学术月刊》(澳大利亚)2006年5期
摘 要:我国对东盟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很大的发展,东盟已成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重点区域市场。尽管存在问题与困难,但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本文在分析中国对东盟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现状、特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思考。
4.“印尼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挑战、对策与前景”,发表在《东南亚》2006年4期
摘 要:纺织业是印尼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由于受到国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水、电、燃油价格上涨,工人罢工频繁,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及设备老化、投资环境不佳等诸多因素影响,印尼纺织业的竞争力大受影响。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印尼纺织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为此,印尼政府和纺织业者均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开始制定产业复兴计划,并采取多项措施,拯救纺织制衣行业。政府认为,印尼纺织业仍有美好的前景。
(三)《当代印度支那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一(主持人:廖少廉)
本研究课题在申报立项的前后过程中,即着手制定和启动了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当代印度支那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项目的科研队伍的组成充分利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特点和优势,优化组合国内外的研究力量。目前已经部分落实国内兄弟研究所有关印支国家的研究骨干增加进本项目的科研队伍之中。有关印支国家的最新资料的收集,目前正在国内外同时展开。一方面在云南和广西等地进行收集资料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日本的一些研究所和高校收集相关资料。由于有关印支国家的资料在收集上困难较大,所以用于收集资料的时间需要较长,但是至今项目的进展顺利。
(四)《东南亚与台湾经济、政治关系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一(主持人:庄国土)
本研究课题在申报立项后,即着手制定和启动了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现该课题收集与整理资料阶段。课题分工情况如下:
本课题将分两个子课题:
1、1987年以来台湾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
2、1987年以来台湾与东南亚的政治与文化关系
古鸿廷教授:第一子课题负责人,承担该子课题概论和整个课题的组织和统稿工作;
曹淑瑶博士:承担第一子课题台湾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和重点台资企业和台商研究部分;
王望波博士:承担第一子课题台湾对东南亚的投资部分;
庄国土教授:第一子课题负责人,承担该子课题概论、组织和统稿工作;
张旭东博士:承担第二子课题台湾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部分;
赵海立博士:承担第二子课题台湾与东南亚华人的合作部分。
二、学术会议简报:
“全球化下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地区和国际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06年3月21-22日,由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化下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地区和国际视角”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仙踪度假村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受到马来西亚官方、学术界、媒体的高度重视,马来西亚房屋与地方发展部部长黄家定、马来亚大学校长亲临会场,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马关系阐述立场及期望。马来西亚的多家主流报刊,如《南洋商报》,不仅提前预告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发言嘉宾名单,而且全程采访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的宣讲论文共30篇,论文发言者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学术机构,内容涉略广泛,主要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族群、中马经贸及中马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角色、东南亚国家对华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国入世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等多项议题。
1、东南亚对华关系的比较研究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马政治经济关系及比较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来自台湾中山大学的顾长永教授认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三大政策导向对中马关系影响深远,即“改革开放政策”、“睦邻友好政策”、“走出去战略”。中国与马来西亚(也包括其他东南亚国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对抗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角色,也改善了中国与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90年代中国奉行的“睦邻友好政策”使中国和马来西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治互信、经贸往来突飞猛进,东南亚开始发展为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2002年中国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强调中国企业应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中国与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在地区安全、经济一体化合作结成了更紧密的关系。此外,顾长勇教授还认为,从区域角度分析,中马关系的演变并不是特例,它只是中国对东南亚全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HO Khai Leong教授从另一个角度比较了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对华关系,指出了三国发展对华关系的共性: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对外关系的历史转折点,而当地华人对所在国的效忠问题仍是现实的遗留问题,三国的领导人都不再认同“中国威胁论”,目前中国与上述三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主要来自经贸的推动。Ho Khai Leong教授还特别指出,从长远看中国将着眼于与印尼的紧密关系构建,印尼对华关系已经从东南亚地区的最敌对态度转变到最友好,由此可见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战略的成功。对于新加坡而言,它与台湾、美国的关系是发展对华关系的主要障碍。在过去的五年里,虽然对中国成为地区霸权的隐忧仍然存在,但事实证明中国对东南亚的外交策略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欢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李一平副教授也肯定冷战后中马关系的双赢局面,他认为马来西亚的地区战略是保持大国平衡并加强与大国的合作,而中国方面则将稳定的周边环境是其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中马关系的发展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成功案例。来自马来亚大学的 k∙S∙Balakrishnan博士则以马来西亚的角度审慎解读全球化对中马政治关系的影响。他认为,尽管前首相马哈迪尔和现任首相巴达维都十分肯定崛起的中国因素对于马来西亚的积极性,但是,两国政治关系中面临的挑战仍然不能回避,包括经济领域马来西亚对华贸易赤字、中国廉价商品在马国市场的倾销、中国非法移民在马滞留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在南海岛屿没有结束的争端以及中国对缅甸政权的支持等等,都是马国有关学者对中马关系繁荣背后的忧虑。
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就上述议题中美国因素对中马以及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东盟国家如何以不同方式处理大国在本国的平衡问题继续展开了深入讨论。
2、中马经贸关系及东亚经济一体化
中马经贸关系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是与会学者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
马来西亚学者Abdul Halim以在北京学习、工作的亲身经历为据,认为马来商人前往中国大陆经商,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以及生活习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他所提及的“关系”特质一说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一些大陆学者认为生意的关系网络即使在东南亚国家也是十分普遍的,随着中国近年来市场与法制的发展“关系”色彩逐渐淡化。此外,有关中马贸易关系方面,学者们一致同意现阶段中马贸易从贸易总额和贸易结构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有学者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指出,90年代末以来中马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显示中马近几年来的产业分工更趋细化,这主要归功于跨国公司内部对电子电器产业的区域内生产网络布局以及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马经贸的现状表明马来西亚的确受惠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机遇,未来中马经贸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激励下,双边的经济关系还将继续深化,尽管两国在某些产品领域的竞争关系可能会凸显。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的Lee Poh Ping教授比较了中、日两国在经济、战略、软实力对马来西亚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在马来西亚贸易领域的影响日益显著,但在投资、技术扩散、资金援助方面仍逊于日本。而日本受限于美日安保条约,至今无法在东南亚地区发挥政治、战略方面的影响力,只能通过经济合作达到与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修好的目的。崛起的中国虽然不再被马国领导人视为战略威胁,但仍然担心未来中国在该地区过于强势,所以保持大国在本国的平衡是马来西亚的必要选择。
马来西亚学者Rujhan Mustafa博士在谈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时,认为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唤醒了东亚国家的地区意识,1999年中美关系的恶化促使中国落实多极化的战略思想,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即是这一战略的体现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大大促进了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东亚货币互换协议也是东亚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尽管东亚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福祉,但中日之间的猜忌阻碍了东亚经济合作的深化。
此外,还有学者以菲律宾为个案分析中国入世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以及印度-东盟的经济关系与东亚区域合作的互动。
3、马来西亚华人族群的相关议题
在马来西亚,由于多元种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摩擦,华人族群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本次研讨会中也收到许多来自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华人私立学院学者的有关论文,深入探讨全球化形势下马国华人族群的教育、文化、自我认同等课题。
马来亚大学的何国忠副教授认为,1990年以后的马哈迪尔在稳定执政权之后,以发展主义的政治基调看待族群问题,华巫关系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黄金期。何国忠同时认为,只有马当局真正区分“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的分野,才能理解马来西亚华人在“文化中国”的大前提下与中国如此接近的原因,我们也才能理解正是“文化中国”的情结促使马国华人支持“一中”原则。也有学者分析了华人族群的跨文化特征,即华人族群一方面具有中华文化的背景,另一方面具有马来西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背景,这是马来西亚华人族群的特有优势,也是华人走向全球化的重要基础。针对马来华人文化认同方面,有马来西亚学者提出,学习儒家文化不仅能达到马来华族自强的目的,而且可以利用儒家思想的全球性元素促进马来华族与其他族群的融合。与会学者的发言激起了在场听众的浓厚兴趣,谈到华人身份认同时,多数观点承认华人身份必须认同于马来西亚,而如何达到文化的冲突与平衡还有赖于社会的进步。
由于马来西亚具有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之外华文教育最完善的特殊背景,有关华文教育的具体操作及与大陆的比较、以董教总为中心的华人社团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功能、中马高等教育合作、马华文学研究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是学者们讨论的话题。
4、其他议题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的Leo Suryadinata教授回顾了中国国籍法变迁对东南亚华人的历史影响,针对中国大陆近来有人提出为方便引进人才和资金以及管理海外国人应承认双重国籍的建议,他认为如果承认双重国籍,将会引起东南亚政府对北京意图的怀疑,重新勾起东南亚华人族群与当地社会的矛盾,因此该建议不适合于东南亚地区。
另外,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特别介绍了东南亚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林梅副教授探讨了马来西亚的印尼外劳的移民线路、移民原因以及非法外劳对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政治影响,宁夏大学的孙振育从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了宁夏某回族村落的文化训练计划。
马来西亚学者同样观察着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改革。马来亚大学的Emile博士详细分析了中国大陆的地区差异以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效果,还有学者分析了邓小平的领导视角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联系,以及全球化与中国的区域角色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