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加达到努山塔拉:印尼迁都的动因及前景评估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 吴崇伯
印尼国会于本月19日通过法案,正式取消雅加达作为首都的地位并将其设为特区,首都将迁至努山塔拉。该法案待总统签署法令后生效。雅加达近500年来一直都是爪哇岛及印尼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中心,迁都计划完成后,雅加达将继续作为国家的经济、商务和金融中心,位于东加里曼丹的新首都则成为政治中心。
雅加达的自然环境是迁都的第一大因素。雅加达人口爆满、过度拥挤、无法应对长期气候变化危机、基础设施不足、严重污染、日益陆沉,以及天灾威胁等。雅加达目前人口约3000万,是全球人口最密集与交通拥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交通混乱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万亿印尼盾。地势低洼的雅加达同时也面对居民大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陷、淹水及海水倒灌等问题,部分地区甚至以每年20公分的速度下沉。雅加达已经成为世界上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雅加达北区在过去10年里下降了2.5米,这是全球沿海大城市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
地区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印尼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一直是印尼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爪哇岛面积仅占印尼全国总面积的6%,但GDP却占全国的58.48%,而占印尼面积超过六成的中部和东部岛屿(包括中部的加里曼丹岛和东部的苏拉威西岛、马鲁古岛、巴布亚岛等)GDP贡献率不到17%。尽管以前有过将人口和经济活动重新分配到其他岛屿的政策,例如移民、去中央化和设立经济特区,但爪哇在人口和经济资源方面仍然占高度主导地位。
佐科决定把首都迁至爪哇岛外,一大考虑是希望以此带动印尼中东部地区发展。政府希望迁都计划能吸引对新地区的投资,促进那里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东加里曼丹人口稀少(约2000万人),位于印尼中部,可以兼顾东部和西部的发展,迁都有利于将经济活动扩散到爪哇岛以外的地区,从而缓解区域发展的差距问题。
印尼迁都并非新鲜事,最早可追溯到独立初期。国父苏加诺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后,印尼在对抗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期间,首都就从雅加达转移到日惹以及苏门答腊的武吉丁宜。荷兰殖民者败退后,印尼在1949年8月将首都迁回雅加达。印尼独立以后,迁都一事的讨论持续长达数十年,几乎每一任总统都想过迁都。1957年,苏加诺总统也曾表示要把首都迁到婆罗州的中加里曼丹省,甚至起好了新都的名字叫“帕朗卡拉亚”。苏哈托接任总统后,他和他儿子一度打算将首都迁到西爪哇省的绒果尔。苏西洛当总统后,也曾多次重提迁都。而相比几位前任,佐科展现出更为强劲的政治决心,他有意在2024年的任期结束前留下宝贵的政治遗产,成为印尼史上成功迁都的国家领导人。
印尼迁都计划分三步走:第一阶段从2021年至2024年,政府将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总统府,国家机构如行政、立法和司法等办事处、文化公园和植物园;第二阶段或从2025年至2029年,政府将建国家公务员和军警等所需住房、教育设施、外交部、高科技和清洁工业、研发中心、会展会议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购物中心和军事基地等建筑物;第三阶段或从2030年至2045年,政府将建国家公园、猩猩保护区、非国家公务员住宅区、大都市和周边区开发区等。
这项浩大的迁都工程预计耗资340亿美元,资金压力一直是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印尼政府为迁都项目的拨款仅占总开销的1/5左右,其余部分仰仗“众筹”——譬如政商合作项目的盈利、各企业的直接投资等。为此,创建良好投资环境、提振外商信心在现阶段对印尼政府至关重要。佐科总统在2019年宣布迁都时表示,政府将提供19%的资金,其余来自公私合作项目和私人投资。政府已将东加里曼丹省约18万公顷土地划为新都用地,政府行政中心占地约仅1万公顷,3万公顷将推出供个人和企业购买,售价将比雅加达地价便宜许多。政府计划直接向公众出售新都土地,作为建都经费来源。
中国对印尼的投资近年大幅飙升,包括中铁股份、中国建设、中国路桥、华为、中兴、青山、德龙在内的众多中资企业已经深植印尼,投资领域包括农业、矿冶、电力、房地产、制造业、产业园区、数字经济和金融保险等。印尼方面对中方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寄予厚望,希望中国对印尼新首都周边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事实上,中国在印尼新首都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实际成绩。在新首都计划建设地点以北数百公里处,在中国企业的支持下,一个大规模水力发电厂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该发电厂将为新首都供电。葛洲坝集团2006年以来在印尼参与了12个开发项目,包括北苏门答腊、北加里曼丹和西加里曼丹的发电厂。葛洲坝集团也有兴趣在东加里曼丹投资,参与建设新首都。
印尼新首都的建设充满各种挑战。印尼要在几乎一片原始森林建设一座容纳100万至150万人的新首都,其复杂性、挑战与困难可想而知,但确实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外资企业在做好前期调研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新首都建设,这对印尼的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鹭岛南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研究团队就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相关国际问题共同撰写的评论文章专栏,本文是系列评论的第39评。文章仅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