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塑造了一个新广西”
——访中国-东盟博览会研究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廖少廉
广西日报 2013-07-24 ■ 本报记者 林涌泉 本报通讯员 雷小华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10周年。广西作为博览会承办方,与东盟各国通力协作,已成功举办了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拓展经贸、文化等多领域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今日本版试图通过一组对一位跟踪研究中国-东盟博览会近10年、对博览会情有独钟的厦门大学世界经济学教授——廖少廉的独家访谈,配以“今日时评”,对近10年来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进行一次总结与回顾。
“与廖少廉教授相识是在2008年广西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会议上。他是厦门大学世界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多年来从事东南亚问题研究,他带领他的团队关注研究中国-东盟博览会多年。
今年恰逢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10周年。为此,记者飞赴厦门大学专访廖少廉教授。一听记者说要请他就中国-东盟博览会近10年的成就与挑战发表看法时,他顿时精神抖擞,说:“博览会塑造了一个新广西!”
1 10年回眸:合作共赢促发展
“盛会搭桥梁,广西缘结东盟十国;论坛作纽带,华夏情牵世界五洲。”在谈到中国-东盟博览会10周年的成就时,廖少廉教授显得无比兴奋,他掰着指头,为我们一一列举:
——博览会政治效应:让好邻居变得更亲
至今,9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服务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国家周边外交方针,开辟了中国与东盟多领域多层次交流的重要渠道。9届博览会,46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74次出席、与会部长级贵宾1760人次,36.8万名中外客商参加,举办了260多个高层次会议和论坛及相关活动,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搭建了经贸合作、交流沟通、会晤磋商的“南宁渠道”。每届博览会期间,举行多场双方领导人、部长、地方负责人之间的会谈,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共识,推动了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向前发展。
——博览会经济效应:双边经贸的助推器
2003年,当中国-东盟第十次贸易谈判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决定从2004年起,将广西南宁确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时,国内还有人对广西是否具备举办博览会的能力表示怀疑。为了提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经贸成效,10年间,主办方不断努力,使得无论是参展商品品种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商品成交量及投资合作数量和规模也在逐年快速增长,而且东盟国家参展参会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参展企业和参展客商逐年增加,务实推动着中国-东盟经贸日益融合和发展。10年间,中国-东盟博览会总展位数由2004年的2506个到2012年的4600个,增长了83.56%,参展企业数由2004年的1505家到2012年的2280家,增长了51.5%,贸易成交额由2004年的10.88亿美元到2012年的17.7亿美元,增长了64.63%,国际合作项目签约额由2004年的49.68亿美元到2012年的82.04亿美元,增长了65.14%,国内合作项目签约额由2004年的485.4亿元到2012年的802.12亿元,增长了65.25%。
——博览会地方效应:博览会塑造了一个新广西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无疑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特别是广西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关系,提高了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特别是在北部湾经济合作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东盟原秘书长王景荣指出,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已经在南宁建立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可称之为“南宁渠道”。“南宁渠道”是广西经济发展和广西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重要标志。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构筑贸易、投资、金融、信息、人力资源等平台,进一步凸现广西在多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广西的开放和发展,确立广西外向发展的新格局。此外,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还带动了广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2 共办共赢: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的保障
“民歌节好!百年高唱;博览会行!11国共赢。”在谈到中国-东盟博览会取得的成就时,廖少廉首先指出: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何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东盟共办共赢机制。中国-博览会得到东盟10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各国经贸部长(或商业部长)担任组委会共同主任,组织本国优秀企业、采购商、投资商参展参会,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吴仪等国家领导人直接关心和支持博览会的各项工作,商务部作为主办单位,在博览会的筹备、举办等工作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外交部、中宣部、发改委、中国贸促会等有关部委,为博览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各省、区、市积极配合博览会招商工作,积极组织本地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参展,支持广西办好博览会。“拥有11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这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廖少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