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那热血铸就的青春
——观《芭萨提的颜色》有感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2009级 于梦醒
Ø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死亡哭喊的人,面对死亡安静的人,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有时在梦里我仍见到他们最后一次走过,他们没有畏缩,没有试图挣扎,尤其记得的,是他们的眼睛,看着我的神情,清澈、鉴定、毫不退缩。
Ø “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简单,你怎么不出去改变这一切?你们不会,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抱怨要容易得多。”
Ø 号角鸣响,敌人出动,战斗已来临,我们心里,自豪、坚定和英勇在膨胀,乌云笼罩了大地,我们誓死血战,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脸庞,我们不惧怕残忍尖刀,勇气更为锋利。
Ø “生命有两种活法,要么忍受现实,要么负担起责任改变它。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将它变得更好!”
————《芭萨提的颜色》经典台词
《芭萨提的颜色》,这是一部贯穿印度解放和现代国家改革的巨作。从开场的革命先烈为国捐躯,到最后几个青年人为了改变国家腐败堕落的现状用生命作为代价去唤醒国人的警觉和正义。看了很震撼,那是先锋的勇气,那是拯救国家的勇敢和伟大。
他们是一群勇敢者,他们把勇气付诸行动,他们面对丑恶没有屈尊的忍受,而是去牺牲去改变。他们是第三种人,面对死亡,没有哭喊,没有沉默,他们在爆发,他们在拯救国家。
当我默默地坐在电脑前看完这3个小时的电影,原本在印度歌舞中飘扬起来的心情却伴随着主角们的牺牲重重地沉寂到了谷底。呆呆地坐在电脑前,面对已经早已黑掉的屏幕,不可抑制的感动与哀恸化作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被他们的牺牲所震撼,为他们动容。
芭萨提的颜色是充满希望的,是灿烂的金黄,是革命者为国捐躯的殷红的血色,是青年人拯救国家的蓝色,是勇气和自由的象征。
然而,对于个人而言,觉醒有时候是一种悲剧。这样导致的牺牲让我实在不忍看,但也不得不接受那五个年轻人都已为揭露真相、唤醒民众献出生命的事实。
苏的祖父曾于印度独立前在当地替英国警方做事,苏被祖父的这本日记里的记载深深打动,欲将日记描述的革命事迹拍成电影,故走访新德里,邀请当地的5名青年友人担演。但这5个年青人过惯了随性所至的生活,而且对于印度的革命史并没有切身的感受,他们更愿意放浪不羁地享受校园生活而不愿意扮演什么八杆子打不着的革命者。可是苏的真诚感染了他们,甚至使他们与信仰不同但同样积极的拉克曼达成冰释前嫌,共同筹拍这部纪录片。
这些革命者本身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导演用了七年的时间来拍摄这部《芭萨提的颜色》,其中有三年用在剧本创作上,编剧被要求阅读革命者的传记。
而故事就这样在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的交错中伸展着。
在苏的电影拍摄过程中,一个个问题接连出现在几个青年人的心中:这些革命者们是哪里来的力量,可以提着脑袋这么玩命?为这个国家牺牲真的值得吗?可这里是印度,一个似乎不会有什么未来的国家。
庆幸的是,这些疑问只是偶尔来惊扰一下我们的平静。生活的钟摆会把它们遗忘,一切对意义的追问都会在庸庸碌碌中磨得不剩痕迹。现实是灿烂的阳光与星空,历史是泛黄的旧胶卷。两个时代,同样的演员,不同的生活。
革命者不得不面临被捕后的酷刑,而青年们却可以在古城墙外广阔的田野上奔跑。在明媚的阳光下,在蓝天如洗的背景中,四个男孩脱掉上衣,当做旗帜在手中摇晃着。麦穗狂野的金黄色倒映在他们健康的肌肤上,反射着耀眼的光。他们呐喊着,朝着飞机升起的地方猛然跃起。一声巨响,飞机尖尖的顶部深入蓝天,青年手中的衣服正好甩向机头上升的方向,形成了一幅震撼心魄的哥特式印象画,流淌着青春的滚滚清新。
原本生活可以一直这样下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关心那些国家政治,做个平庸自在的平头老百姓,结婚生子,平平淡淡开开心心的过完这一生。可是,现实与梦想总是有差距,任何梦想在现实面前,都不得不卑微地让路。
阿杰的罹难毁灭了理想对现实的妥协,挚友的死逼问着他们的心魂,他们必须回答人生的意义,他们必须作出抉择。阿杰是印度的空军飞行员,但由于国防部的腐败,这些进口飞机都是劣质货,国防部从中中饱私囊。阿杰为了避免飞机坠毁在人口稠米的城市,放弃了飞机失灵后跳伞的逃生机会,而是坚持将飞机驶往郊外,最终机毁人亡,用自己的命挽救了其他人。可是国防部长却为了推脱责任,诋毁阿杰为轻率的飞行员。阿杰的朋友们为此感到愤怒,在静坐示威遭到暴力驱赶,人们纷纷负伤后,他们对现实彻底失望了。
故事的转折就从这里开始,他们的愤怒与失望迫使他们觉醒,历史与现实在这一点开始重合……
第二天,五个青年便谋划着暗杀国防部长。他们决心效法革命者。他们疯了,可他们的行动获得了完美的成功。但是,社会并没有改变,现实的发展与历史出奇的一致。他们被认为是恐怖分子,国防部长被认为是印度最伟大的儿子。腐败,如果纯粹是个人的堕落,并不可怕。但延伸至全社会,成为制度性腐败,那么国家机制往往会伸张邪恶,而压制正义。
青年们愤怒了。有一种信念在涌动,有一种意志在呼号,他们要撕裂生命的锁链去追寻青春的召唤,要用青春的祭曲来开启灵魂的密室,要让灵魂深渊中透出的强光涌入晦暗的夜空,要用最后一声的呐喊去动摇社会的冷漠。于是他们决定去自首,在电台公告天下,说出真相,说出信念,说出心愿。他们明知此举将万劫不复,但是他们坚持,要用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去赌一把,赌人民的觉醒、印度的未来,即使赔上的可能是他们的未来他们的全部。而他们最后的结局是被警察枪杀在血泊之中。
他们的死震撼了社会,大家开始思索印度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真的无可救药?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就像DJ说的那样,“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从改变自己开始。
历史现实交错,不一样的时空,同样的牺牲。历史是为了国家的自由解放与殖民者抗争,现实是为了国家的美好未来与腐败的当权者抗衡。不一样的革命者,同样的悲壮……
卡文说:“在这你要想改变什么, 只会变得更糟。腐败简直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个国家没有未来。”这是主角们最初的样子。五个年青人就这样,过着唱唱歌,喝喝酒的日子。直到他们遇到了苏,命运的突变要他们发菩提心,入地狱门。
DJ说:“生命有两种活法,要么忍受现实,要么负担起责任改变它。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将它变得更好!”这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里通过电台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呼喊。这是他们最后的样子。
故事的结局令人扼腕令人愤怒,几个青年人相互扶持着倒在血泊中,却在武装警察们的枪口扫射下相视着放声大笑。他们是为这片他们所热爱的土地而英勇无畏地献身,却也是被这片他们所愤恨的土地而残暴无良地杀害!
在影片的最后,镜头切换至那个青年们常去的古城墙。城墙外,金灿灿,黄澄澄的藏红花像奔放的野火一般放肆地烧着。5个青年人聚拢在一起,阳光在他们背后热烈地照耀,透过他们的头顶,泛着神秘的白光。他们的脸上绽放着最纯净的笑容,温暖的如同那春日的阳光。光影透过他们的身体,连同那温煦的笑容一起,渐渐地,安静的,消失在白色的光影中。
当片尾曲响起,我早已泣不成声。虽然青年们的觉醒只是在影片的最后四分之一,可是带来的震撼与升华却是海啸般的冲击。影片开始的时候,我从未想过会是这样悲壮的结局,也无法想象他们是抱有怎样的决心去为了人民的觉醒和国家的未来去慷慨赴死。我所感受到的,只是无尽的震撼与悲伤,犹如迷失在漫漫黑海的一叶孤舟,随着波浪浮浮沉沉,却找不到出口,寻不到方向。
自从上学期开始接触印度的历史、政治、人情后,我便看了许多本关于印度的书籍和电影,对印度的腐败现象有所了解。这的确是一个腐败泛滥成灾的国度,有时甚至买张车票也需行贿,在影片的开头,也曾出现过达吉为了可以在夜晚继续聚会而对警察行贿的镜头,可想而知印度政府的腐败的确已经刻进了骨子里。但影片中所表现的青年人对于腐败的痛恨和不惜用生命去换取美好的未来的勇气和牺牲,着实震撼!
影片中还有两个镜头让我难以忘怀。第一个是身为穆斯林的阿斯兰在家中与亲人为他的印度教朋友争吵,他的亲人们认为印度绝对不会接受穆斯林,也禁止阿斯兰与这些与他们信仰不同的肮脏的印度教徒们来往。可是阿斯兰却说“这与信仰无关,我不能让自己满是仇恨”。第二个镜头是历史上的革命者们在被囚禁时的一幕,英国人想利用宗教来诱使革命者中的穆斯林背叛,说印度教徒们想要创造自己的国家,他们只是在利用穆斯林。而革命者的回答铿锵有力,“他不是为印度教而战,是为印度自由而战。你当奴隶太久了,甚至开始喜欢了”。而影片的最后,阿斯兰同样也为这次“革命”献出了生命。
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宗教总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冲突,但是不论是穆斯林还是印度教徒,在友情和国家面前,都是一样的勇士,一样的勇于牺牲和改变。
在影片上映之后,印度社会反响巨大。该片上映一个月后,一项针对博客的调查表明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朝向政治,尤其是贪腐和低效问题。由此引发了印度关于贪腐问题的一场大讨论。同时,人们的反思也指向了自身,关于如何支持非政府组织、履行纳税等公民基本义务,以及如何担负起更多的国家责任的问题,也引发了大量讨论。同时在社会活动中,青年的运动也活跃起来。其实很多学生及民众原先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在接受采访时18%的人认为影片《芭萨提的颜色》是促动他们的一个主要原因。影片虽然没有在邻国巴基斯坦上映,同其影响力却同样扩展到该国,其报纸和电台更多地关注民权问题,并支持公众意识的觉醒。因此,一个叫做“芭萨提效应”的名词开始在印度流行。
电影看完时,我曾疑惑,这样尖锐的反映出印度政府腐败的电影,为什么竟能在印度畅通无阻,没有任何反对和障碍?这与当时的印度国防部长的开明密切相关。
这样毁坏政府,尤其是国防部形象的影片,在审查时让导演着实捏了一把汗。国防部长听说剧情后敦促电影审查委员会让制片人获得军方的许可。在审查时,国防部长及部分军部高官共同观看了本片。一位空军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与其说这是在回顾过去,不如说是在警示未来。”国防部长也不再要求任何的删减,但是建议影片的最后登出更多因驾驶米格战斗机罹难的飞行员姓名。
不得不说,看完这段资料后,我内心平静了许多。这样的官员是开明且有社会责任心的。面对这样尖锐的批评讽刺,却能正确的对待,作为“对未来的警示”,而不是疯狂的封杀和责任追究,我承认,我看到了印度社会的变化,窥探到了印度未来的希望的曙光。不论影片中的事迹是否是真实的,我都为他们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
电影散场,5个青年用生命的烈焰触着了我们内心某个隐约的深处。有一句话叫做“抓住青春的尾巴”。若是心已老,丧失了改变世界的伟愿和好奇的童心,青春的尾巴恐怕也不过是衰老的征兆。与其抓住青春的尾巴,不若纵情于青春的炙热,感受灵魂中的躁动与挣扎,让生命热烈地燃烧一回。悉达多因为青春的疑惑将灵魂化作沉思的灵焰,最终证菩提果,成正等正觉佛。把无限放在手掌,它会把瞬间开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