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下午,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第三十七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为主讲人,主题是“区域国别研究再思考”。任晓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政治理论、东亚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等。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沈燕清教授担任主持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高艳杰副院长(主持工作)担任与谈人。
沈燕清教授首先对任晓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师生和嘉宾介绍了任晓教授的履历背景、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
讲座伊始,任晓教授介绍了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现状。随着2022年教育部正式确定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各大高校争先创设区域国别研究院,申请硕博士点位。任晓教授认为,新学科的建设无疑是一次机遇,但通过个人调查研究他发现,在学科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探讨。
任晓教授以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为例,向我们介绍相应项目博士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随后,他介绍了斯坦福大学中相关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机制设置以及运作模式,对国内参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学院组织架构提出了见解。他认为,区域国别学的提出打破了现有的人文学科分科和普遍的组织体制架构,这一学科建设目前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学位授予、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考量。同时,他重点强调区域国别研究中人才培养的问题。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总称,具体从事研究的机构或者个人一定是此前已经在某个具体方向上进行研究的。许多外国语大学同样在积极参与区域国别学新学科建设,但他认为相关大学在该学科建设中会面临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案如何设立等问题。由于缺乏政治和经济等学科基础,未来可能需要聘请更多不同专业的学者参与其中。脱离具体学科的区域国别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未来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任晓教授将区域国别学研究视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种路径,不同于其他学科专注研究某一现象,它是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的研究。所以从单一研究者的角度而言,想要从事区域国别研究必须在某一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建树。他认为,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掌握对象国语言,二是在社会科学某些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三是在对象国一年以上的实地生活。而对于一个单位而言,无论是研究院还是研究中心,必然是要由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组成共同的团队,来形成区域国别研究院。总而言之,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是不能脱离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训练。
与谈人高艳杰教授对任晓教授的发言进行高度赞同和深入评价。高艳杰教授表示当前各大高校普遍进行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但他自己在学科建设中发现它较难落地,从学科授予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论证其合理性较难。交叉学科只能说是知识的交叉,研究者很难做到多学科的完全精通,因此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训练,归根结底应当注重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高艳杰教授表示,厦门大学是近期入选教育部发布区域国别人才重点培养的十五所高校之一,希望借此机会推动学院人才培养达到新的高度。在互动环节,包广将、王昭晖、吴崇伯老师以及同学们先后提问,任晓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
最后,沈燕清教授代表学院向任晓教授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案:林诺翔
图片:余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