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中心简讯 >> 中心动态 >> 正文
  [组图]讲座回顾|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第二十四讲: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路径与选择分析       ★★★ 【字体:
讲座回顾|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第二十四讲: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路径与选择分析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2    

2022年12月9日下午,“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二十四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路径与选择分析”,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教授。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杨芳副教授主持,吴崇伯教授担任与谈人。

杨芳副教授首先对许利平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许利平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引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路径与选择分析”这一主题。

首先,许利平教授介绍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提出,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郑重提出了“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强调要坚持五大原则: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其次,许利平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展,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中国分别与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达成了双边层面上的中老命运共同体、中柬命运共同体、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和中泰命运共同体,在次区域层面达成了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从理念到实践,经历了从小多边到双边的过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试验田。

再次,许利平教授从地缘政治博弈、区域认同困境、经济竞争压力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挑战,并且指出大国博弈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阻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历史问题、岛礁主权争议以及大国的介入因素会带来地缘政治结构方面的挑战,区域认同困境主要包括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身份认同差异、价值认同多元造成的差异以及文化认同困境,此外在全球和地区价值链与产业链调整、重组之际,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东盟国家产业发展的竞争和挑战。

最后,许利平教授分析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与东盟需要从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等路径,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东盟发展共同体需要遵循联动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需要相关各国秉持开放、包容、非零和、共赢的外交理念,并逐步培养和构建身份认同,中国与东盟国家浓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利于构建中国—东盟人文命运共同体。

与谈人吴崇伯教授从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三个宏观角度对如何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进行剖析。经济方面主要剖析贸易、投资、旅游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如何拓宽双方的共同利益;安全方面需要双方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共同开发渔业资源、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方面主要涉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扶贫经验的分享、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文化教育交流等领域。

在问答环节,线上线下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就“何为影响中越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症结”“培育‘澜湄意识’和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应如何与中国东盟共同体建设相互对接协同发展”“如何看待我国宗教外交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缅甸政局变化以来中缅关系的动态、政策考量以及未来的前景”“南海命运共同体构建状况以及前景”等问题,向主讲人发出进一步的提问,许教授均一一回应并给予细致解析。

最后,杨芳副教授再次对许利平教授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案:叶兰兰

图片:林 沁


  • 上一条:会议回顾|区域国别学视野下的东南亚研究:范式·体系·动力暨《南洋问题研究》《南洋资料译丛》两刊选题会

  • 下一条:喜报 | 我院喜获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立项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